如何看待孔子与鲁迅在中国社会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地位,是当下思想界无法绕开且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许杰在1981年就提出了“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孔夫子”[1]的观点。许杰是文学研究会最早成员之一,其早期的乡土文学小说曾得到鲁迅的肯定。许杰的观点当然是就鲁迅和孔子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地位而言的。不过,就其文化史上的意义而言,许杰显然重点谈的是鲁迅,而不是孔子,更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他写道:“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战斗的一生。他不但是博,博及群书,而且是精,是深,是看得透彻,看得深入;在整部的中国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从来就没有过一个人,能够像他一样,用自己毕生的行事,毕生的战斗,来实践他自己的宣言。”[2] 在现代鲁迅研究中,许杰也许是把鲁迅和孔子相提并论的第一人。鲁迅和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他们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至少就鲁迅对待孔子的态度而言,体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叛逆精神。就这一点来说,鲁迅和孔子在现代史上又处于一种非常复杂微妙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及其在历史意识交叉中的恩恩怨怨,已不再仅仅属于两个思想家的文化差异和碰撞,而且被深深纠缠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的历史情节之中,体现出新的文化想象和建构。而在这方面,许杰的看法至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即必须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观点着眼来看待孔子和鲁迅之间的关系,否则,不仅很可能长久地陷入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而且很难在历史变异之中找到文化精神的相通点,在个性和历史之间获得平衡点。 显然,一个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者和奠基者,一个是现代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把孔子和鲁迅相提并论,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原因似乎很简单,到了20世纪,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也就意味着一次新的文化转换和变革时代的到来。而这种转型和变革的特点在于,它并非完全自然而然地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而是在一种强烈的外部刺激和冲击下生发的,所以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冲突,由此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统本身开始受到从未有过的质疑,而一种思想共识自晚清逐渐形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在长期自我封闭和禁锢中渐渐失去活力,已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中国要发展,中国文化要发展,就要打破过去的僵化体系,吸收新的血液,开创新的境界。 因此,20世纪初的中国必然是一个破除禁锢、怀疑传统、打破权威偶像的思想时代。尤其在“五四”时期,几乎所有新文化运动的有功之臣都是传统文化的怀疑者和批判者,胡适、吴虞、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都是这个潮流中的闯将。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及其孔孟之道自然成了首要的攻击对象。 鲁迅在这个历史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异乎同时代人的叛逆精神和思想深度,凸显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鲁迅一开始就是把旧文化和旧制度联系在一起批判的,而旧文化的核心就是孔孟之道,这从《狂人日记》中揭露的“文化吃人”现象到杂文中批判的“王道”,都表现得很清楚。第二,鲁迅一直是把批判孔孟之道与对大众的文化新启蒙连在一起的,《我之节烈观》、《十四年的“读经”》、《祝福》、《补救世道文件四种》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第三,鲁迅一生都是坚持反对尊孔、崇儒、读经、复古的,并没有随时代变迁有所妥协和改变——这在同时代的文化人中是很少见的。第四,鲁迅一向主张“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所以凡提中国的文化圣人,包括孔子,很少有恭敬的态度,例如《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二)》等文章中都很明显。所有这些,都不仅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传统坚定、坚决和持续的批判态度,而且显示了鲁迅与孔子在思想精神上的巨大差异。 也许历史已注定鲁迅不能再唱尊孔读经的“老调子”,这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旧文章,旧思想,都已经与现社会毫无关系了,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所坐的是牛车。现在我们还能坐牛车么?从前尧舜的时候,吃东西用的是泥碗,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甚么?所以,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3] 不过,诚然如此,鲁迅并不能摆脱孔子,这不仅由于鲁迅仍然无法摆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而且在于孔子及其文化符号已经深深镶嵌在中国社会及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无处不在显示着自己的存在。况且鲁迅毕竟从小生活在一种传统家庭氛围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其内心深处已形成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4]。就此来说,鲁迅反对尊孔读经,自觉意识到不能再唱孔孟的老调子,其主要动力来自于一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中国文化开拓新路的历史选择,而并非是一种完全内在的、符合生命本体的自然要求,所以不能简单地否定鲁迅与孔子文化深层的、整体的历史精神方面的相通之处。 那么,鲁迅何以提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的问题,许杰又何以把鲁迅称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呢?孔子与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又有何种相通点和不同之处呢? 二、孔子:中国历史构建的文化符号 由此,不能不回到孔子的时代,不能不重温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及其内涵。 实际上,用鲁迅的话来评价孔子,以及由此来判定鲁迅与孔子的关系,都是十分危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所批判的孔子是鲁迅自己意识中的孔子,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是“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更是鲁迅评价孔子的时代依据。而且,鲁迅按照当时新思想的标准来批判孔子,无疑带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并不能等同于公正的历史研判。因此要真正认清鲁迅与孔子的关系,首先就得跳出鲁迅对孔子的一些看法而看孔子,从整个中国文化的流变中进行分析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