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里,关于给予族群多样性以法律和政治包容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一个潮起潮落的过程。一种人们熟悉的描述这些变化的方式,是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兴衰方面着手。的确,这种描述已经成为一种主叙事(master narrative)[“元叙事”(meta narrative)或者说“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当中是具有合法化、权威化功能的叙事,这种说法后来被运用到史学中。阿伦·麦吉尔(Allan Megill)区分了“宏大叙事”(对于整个人类的叙事)和“主叙事”(master narrative,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叙事)——编者注],被学者、记者和决策者广泛引用,以阐释当代关于多样性的辩论的演变。尽管人们对多元文化主义之后将出现什么状态有着不同的意见,但存在着某种令人惊讶的共识,即我们的确处于一个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 在本文中,我的目标是探讨和批判这种主叙事,并提出一个替代性的框架来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抉择。为了取得进展,我认为我们需要认清这种主叙事背后的本质。多元文化主义的兴盛与衰落都是很曲折的过程,其兴衰取决于问题的本质以及相关国家的国情,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包容多样性模式,我们就需要理解这些因素。 从其最简单的形式来看,这种主叙事与上述兴衰论相类似(这种兴衰论叙事声称它适用于各西方民主国家,学术界就其作出的颇有影响的论述,参见Brubaker 2001; Joppke 2004; Baubock 2002)。也有许多人论述了多元文化主义在某些国家的式微、退却或发生危机,如荷兰(Entzinger 2003; Koopmans 2006; Prins and Slijper 2002)、英国(Back ef al.2002; Hansen 2007; Vertovec 2005)、澳大利亚(Ang and stratton 2001)和加拿大(Wong et al.2005)。 ● 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出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通过采取一系列多元文化主义和保护少数人权利的政策,进一步承认和容纳多样性。这些政策既得到了许多国家国内层面的认可,也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它们涉及对早先单一化、同质性的国家(nationhood)观念的摈弃。 ●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目睹了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某种反冲和多元文化主义的退却,打造国家、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身份认同及单一公民身份等观念受到重申,甚至出现了趋向于同化的回归。 ● 这种退却,某种程度上是受到了多数群体当中的下述恐惧所推动:对多样性的容纳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正在威胁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恐惧经常表现为本土主义、民粹主义右翼政治运动的兴起,如捍卫“丹麦人的丹麦”这种旧观念的丹麦人民党。 ● 不过,这种退却也反映了中左翼人士的一种认识,即多元文化主义未能真正帮助它意图帮助的对象——少数群体本身,因为它未能触及这些群体遭受社会、经济和政治排斥的深层根源,相反,它甚至有可能无意地导致这些群体的社会孤立。结果,甚至起初拥护多元文化主义的中左翼政治运动,如欧洲的社会民主党——也在多元文化主义方面有所退却,转向一种强调融合、社会凝聚力、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公民身份的话语(关于欧洲社会民主党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参见Cuperus et al.2003)。还有某些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政治观点超越了民粹主义右翼和社会民主左翼的思想。例如,激进左翼传统上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国家领导的改良主义计划,目的是遏制底层政治运动潜在的变革倾向,从而预先消除更为激进地批判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可能性(Day 2000;
1997)。法国的共和传统,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也都普遍反对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它阻碍了其平等和解放愿景的实现(Laborde 2009)。不过,由于激进左翼和共和主义者从来都不赞成多元文化主义,因此他们的反对立场并不能解释这种叙事的兴衰。这种叙事预先假定,从前的多元文化主义支持者现在已经失去了这种信仰,而我却认为,主要是在社会民主党人中间,我们才能看到这种兴衰。 ● 从强调必须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国家认同并且必须反对种族主义和歧视来看,社会民主党人的国家融合话语与激进右翼的话语是不同的,但它却使其本身与多元文化主义的言辞和政策拉开了距离。“后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术语经常被用以指称这种新的思路,它在避开重申同质化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压制性主张的同时,试图克服幼稚的、给人误导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局限,这种局限已经被人们感知到。进步知识分子和学界曾提到后多元文化主义,他们将此与激进右翼的反多元文化主义区别开来,有关这方面,可参见阿里哈伊-布朗(Alibhai-Brown 2000,2003,2004)关于英国的著作,利(Ley 2005)和贾普(Jupp 2007)关于澳大利亚的著作,以及金(King 2004)和霍林格(Hollinger 2006)关于美国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