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创文化研究”?我想用一个最简要的概念来表示它也就可以了,这就是:求文化创造之原。或者说,是一种对文化创造的“求原”活动。 首先要说的是“求原”。人类按其本性都要求原,各种知识与学术的灵魂就在于求原。对于文化创造的求原只是人的各种求原活动中的一种,但因关乎全局和根本而有其特殊性。它特有的意义和困难与此有关。 与之相关要说的是“原”。“原”的汉字来自岩下泉源象形,是“源”的本字,故原、源相通。在西文经典和学术中,最具关键性的一个词是来自希腊文的arche,意为a beginning,first cause,origin,相当于中文中的“最初”、“本原/第一原因”和“起源”这些词的含义。所以汉字“原”与西文arche含义接近,可以通译。在中西语文里这两个词都有丰富的含义和极多的运用,在学术中尤其得到了关注①。最常用的重要词义有:(1)起源、来源、源头等。江河有源,历史有源,凡事物都有起源或来源,中西以及所有民族都熟悉这个“原”的含义。中国人经常爱用的“本”、“元”、“根”等字词也有相近的含义,许多时候便可以通用。同样在西文中,也有许多相当重头的词语能表达arche的这类含义。(2)原来、原本、原貌、原汁原味等。与“原”的最初、起源含义相通。(3)原因。在西文,表示原因的词是cause,与arche的“本原”(principle)或“第一因”(first cause)含义虽然相关,却有层次之别。这同希腊和西方文化与学术划分有关。因为各种学术都要探求事物的原因,但并非都要追溯到最高最初。哲学和宗教神学才关注最高最初的原因,而表示这神圣的原因用古老的词arche就最合适了。亚里斯多德开始用四种原因来讲arche。因为他系统研究了人类认识和学术由低到高的发展,认为根本线索就是“求原因”的不断提升直至找到“第一原因”的过程。这样就把原因(causes)同arche联结起来了,并对此过程作了严密的逻辑线索说明。这种求原方式是希腊和西方的特长。在中文里,“原因”一词的好处是能兼顾不同层次,不足处是没有西方那么层次清晰和讲究逻辑。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特殊长处是关注历史,特别注重历史之“源”的探讨。 最后再说在原创文化研究中“求原”的特殊意义,包括文化创造之“原”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特别关怀这种探求,应该怎样探求,等等。不必说这些看法不免有不当之处,何况只是闲谈。谨供讨论,谨请批评。 让我从一个例子讲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新近一期②有一个题为“饮水必思源——人类对大河源头的渴求”专栏,讲述了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探源故事。撰稿人是亲历了科考探险的作家、探险家和科学家。文章引用图片数据丰富准确,其感受和思考也非常生动活泼。更有特色的是,还涉及许多理论和概念的思考和争论。它吸引了我,使我得到了好多启发。 长江到底有多长?这个凡有点文化的国人都想知道、更为当代科学家必答的课题,答案只在一个“原”或“源”字。江河自然有源,但这个自在之物我若不知,对我来说就等于零,等于还没有存在。人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探求才能发现源在何处,把它变成为我之物。所以发现长江之源,对我们来说必是一个漫长的探求与历险的故事。 中国自古重治水兴水利,大禹治水传说和眼前仍在的都江堰工程就是明证,于是才有以讲水系为主干的华夏九州地理知识典籍《尚书·禹贡》出现。其中“岷山导江”之说,便是中国人最初关于长江来源的认识。此说延续相传,直至明代徐霞客才有新说。这位大探险家、科学家、文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比岷江更长的金沙江才适合看作长江之源。到清乾隆年间,对长江源的水系有了全面描述,但还不能正确划分主支流,不能指出源头。民国年间中国地理学界认为“长江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依然混乱谬误。直到1976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办”)和中科院地理所等多家共同组织的大规模科学考察之后,才有了决定性的突破。我们终于知道,“长江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 说到这里,科学性质的长江探源才刚正式起步。在此之前,还谈不上“江源”的科学研究,还没有达到有关概念和理论的争论。后者才是几篇论文的主题。 以长江源而论,1976年-1978年有在三源中如何确定“正源”的讨论。唐古拉长江源区“江源如帚”,楚玛尔河、沱沱河与当曲都是,哪个是正源?长办认为应以沱沱河为正源,按此计算长江长度就是6397公里。但按当曲则为6403公里,岂不更为正确?这是一大争论。还有,发源于雪山冰川的源头,它最初融化出来的第一滴水又在何处?冰川和冰舌都在不断变化,将永远无法确定。 在黄河与澜沧江的探源问题上,还有更多的争论和未解之谜。据科学家刘少创说,对如何确定河流的正源,国内外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河源唯远,即以河流最长者为主流,以距离入海口最远的出水地为源头;(2)水量唯大,即以河流水量最大者为主流,对河流补水最多、贡献最大的出水地为源头;(3)历史习惯,即尊重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不轻易改变历史上既定的正源;(4)与主流方向一致,即以上游诸河流中与下游干流流向较为一致者为源。同时满足上述标准的河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就需要有所侧重与选择。争论是必然的。作者一一分析了上述几种观点的由来论据,加以比较,论证了以“河源唯远”为标准相对说来最为恰当可行的意见。而这也还要继续加以检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