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翟明安(云南大学)/《广西民族研究》,2011.2.47~52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就进入了一个理论取向多元化的时期,即一方面当代西方不同理论流派的人类学著作纷纷被翻译成中文,许多学者开始运用这些人类学理论来分析中国或世界有关民族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在具体运用当代西方人类学理论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感觉到有的西方人类学理论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有必要根据自己本国的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理论,实现人类学理论的本土化。但这种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状况在中国学术界目前仍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中国学者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尚处于简单模仿的状态;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人类学理论也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话语和讨论中;至今在中国人类学界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学派;更没有出现人类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大师级人物。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中国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状况将会由目前的初期阶段向着成熟兴旺的方向发展。第一,中国学者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将会由浅入深并取得较大的突破。第二,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人类学理论也将会形成并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三,随着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的进展,一批具有多元化取向的人类学理论学派将会在中国的中青年学者中逐步形成。 与西方人类学分支学科发展的状况相比,当代中国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某些分支学科的建设还不完善;有的分支学科还只是停留在介绍西方学者的观点而尚未开展正式的研究;还有部分西方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还未被介绍到中国。与此相关的是,人类学分支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还远远适应不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和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第一,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建设将由目前的不平衡状态向未来的平衡状态转变。第二,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将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历史与逻辑:当代文化认同的中国阐释 曾楠(中山大学)/《学术探索》,2011.6.123~128 文化认同意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考察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不难发现,其与文化认同价值的演绎存在内在互构关系,在小农社会时期,文化认同指向的是以德行价值为内核的儒家文化认同;新中国成立后30年,文化认同指向的是以权力价值为内核的一元封闭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改革开放时期,文化认同指向的是以正义价值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反思我国文化认同的历史镜像,小农社会时期德行的软约束、新中国成立后30年权力专制化都证明其不能成为时代的代言者。改革开放时期以正义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时代的趋势与奏乐的强音。面对全球化的席卷,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是应对认同危机的迫切要求,认为可试图从以下三个坚持入手:1、坚持本土思想资源与全球化资源的统一;2、坚持现代性与主动建构性的统一;3、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与社会多元思潮的统一。观照社会发展与文化认同的内在互构演绎,反思以道德、权力、正义为价值内核的文化认同在中国式认同中的生命力与缺失性,逻辑重构多重维度之中国式文化认同,共同塑造中国的自我理解与想象,寻求反思与认同的地平线,对力图实现中国的文化自主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基于我国实然现状与以正义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发展走向,提出自由制度的建构、意识形态的指引、主体叙述的确立是型塑当代中国式文化认同的生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