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4-17(11) 对当代中国文明论的研究,最缺乏的不是“文明学”、“文明史”、“文明哲学”、“文明社会学”的研究,而是缺乏对当今中国千百万市民在追求与实践的“文明城市”本质的论证,缺乏对“文明城市”在构建中国特色可持续城市化新模式方面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我基于10多年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实践的研究,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作些探讨。 1 文明发展与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化 城市是一种文明,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但是,随着工业化、后工业化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中国的城市化,正因其在走向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给当代中国的城市文明①、当代中国的文明发展提出了种种问题:要不要确立城市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如何以城市的文明发展来引导可持续城市化?如何针对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种种挑战来破解城市文明发展的难题? 今后10到20年,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化面临八大挑战。这八大挑战也可以说是中国要确立城市文明发展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走向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八个难题。 1.1 资源约束给可持续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土地资源约束。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国家,人均国土面积不到1公顷,且地貌复杂,山地、高原多,平原少。在土地资源总量中,农用地指数不及55%,垦殖指数只有10%,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沙漠、石山等面积较大,道路、居民点等就占据了国土面积的20%;草地数量虽然较多,但可利用面积不到75%。 水资源的约束。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量为世界的1/4,是联合国列出的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我国的水资源约束,又突出表现为缺水、污水、洪水的问题。50多年在全国七大流域的江河上筑起10万多个坝,但黄河断流、海河断流、黑河断流。统计显示,197条河流407个河流断面中,一到三类水质占49.9%,四、五类占26.5%,劣五类占23.6%。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除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外,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9大湖泊中的7个,水质均已为五类和劣五类。② 1.2 城市空气污染对可持续城市化挑战 加拿大科学家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数据绘制了一幅中国的空气质量与世界其他地方比较全球空气颗粒物污染情况的新地图,结论:中国东部工业区处于地图上红色程度最深的区域,表明这里的颗粒物浓度是最高的。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③ 1.3 发展规划缺失给可持续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2006年,全球规划师联盟旗下的13个国家级规划组织签署《温哥华宣言》,呼吁世界各地的规划界专业人士携手应对快速城市化、城市贫困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温哥华宣言》作出预测,2002年,全世界有30%的城市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5%~50%。 从欧洲城市发展规划理论和实践来看,欧洲之所以拥有独特的城市风格、辉煌的建筑艺术,就源自它们对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的重视。欧洲的经验是:规划质量第一(即千年大计,规划第一),设计质量第二,建筑质量第三。规划首先是理念的规划,科学的理念(对城市本质、特色、演变规律和未来的洞察、理想追求)是规划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受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魅力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发展中,规划缺失表现有三:一是重都市物质形态规划(即重都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轻都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规划研究,以至我国都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百城一面”、欧陆风情、“政绩工程”等短期行为一直难以避免。二是重项目建设规划,轻发展战略规划。因此,即使有的城市在做发展规划(如文化发展规划),最后形成的还是在哪里造剧场、艺术中心?哪里建城市标志性建筑等,而缺少对该城市30年、50年以至100年以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结果,造完后,过些年就拆、就炸,造成极大浪费;如67米高的“西湖第一楼”,设计年限100年,结果只用了13年。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98米高,设计年限100年,只用了7年。三是重城市地面上的建筑设施规划布局,轻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规划;以至一到下大暴雨,几乎所有城市都会发生道路、街巷被水淹现象,这与巴黎等大城市的地下设施建设不可比。 1.4 社会“公共空间”的缺失给可持续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正义的视角分析城市空间问题。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初写的《公众领域的结构转换》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即“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是都市人共同生活、互相交往和活动的共享空间,是界定在与市民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公共空间”的缺失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城中农民的失地、失业、失居现象;二是城市扩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而出现的区域化、间隔化且呈相对固化的走势;三是贫富分化矛盾突出。为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提高,在世界上排在第2位,但近5年来老百姓的收入却下降了?2010年全国两会上,朱玉辰代表用三张图解读收入分配“三个失衡”:(1)30年间中国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4倍和59倍,而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仅增长27倍和36倍;(2)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5.36%降低到2008年的41.42%;(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0年的2.2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