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作爲一個現代高等教育學科,形成與20世紀20-30年代。當時北大國學門、清華的國學研究院、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無錫國專等紛紛成立。此後,由於中國傳統學術在“文史哲藝”諸學科分別發展,整體性的國學研究勢力漸微。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學術呈現出明顯的交叉、融合趨勢,本來就强調義理、經世、考據、辭章並重,文史哲藝融通的“國學”研究與教學出現了新的熱潮。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崛起,也使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由漠視轉向推崇,這也爲新一輪的高校國學學科復興創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近十年來,武漢大學、厦門大學等學校相繼挂靠哲學等一級學科辦起了國學本科、碩士、博士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則成立了招收本科、碩士生(連讀)的國學院,還有數十所高校成立了國學研究院或者國學院,對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以及學術思想進行綜合研究。隨著高等學校國學熱的興起,國學一級學科建設逐漸被提上議事日程。筆者認爲,“國學”要成爲一個正式的現代高等教育學科,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中國學科建設體制對“國學”等古典學科、交叉學科發展形成障礙 1.我國的兩套學科分類體系 我國的學科分類有《中國學科分類國家標準》與《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録》兩大體系。前者由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後者由國務院學位辦和國家教育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2009年5月頒布了修訂版,標準號是“GB/T 13745-2009”,《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將學科定義爲一、二、三級。《標準》導言中指出:“一級學科之上可歸屬到科技統計使用的門類,門類不在標準中出現。”《標準》在科技統計中分爲自然科學、農業科學、醫藥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五個門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門類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等19個一級學科。 由國務院學位辦與國家教育部發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録》,包括《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録》以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録》。目前使用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録》爲1997年版,分爲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等12個學科門類,88個一級學科,381個二級學科。2005年12月,國務院學位辦又決定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暫設置於“法學”門類內,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録》最新的版本由教育部在2004年頒布。分爲學科門類、專業類、專業三個等級,本科目録的學科門類與《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録》的學科門類相同,“專業類”與《博士、碩士目録》的一級學科相同,專業數量則比《博士、碩士目録》中的二級學科減少很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與《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録》差异較大,這個標準淡化了學科門類的概念,兩者在人文與社會科學一級學科數量、分類上都有所不同,比如哲學、宗教學在《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同屬一級學科,而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録》中宗教學屬於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 2.《學科目録》是一個與集權式教育管理體制相適應、妨礙交叉新興學科發展的學科體制 現在國學界所談論的一級學科申報,基本上是針對國務院學位辦與教育部發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録》,其中重點針對《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録》中的一級學科。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對於全國重點學科、科學基金申請等缺乏影響,所以,學界對此不太重視。我國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録》是與政府部門主導高等教育、政府部門評估高等教育相適應的一個體制,也是“國學”等傳統、新興交叉學科極力争取進入的一個學科體系。衹有進入這個體系,纔能更加方便地享受到集權式教育管理體制所分配的各種經濟利益、社會名譽。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的全國及省市級重點學科,各級重點研究基地、碩士博士授予權,全國和地方各類縱向基金的評審,政府各級學術獎的設立等等,都需要以《學科目録》來作爲基本的分類標準。在現有體制下,如果一個學科不能進入《學科目録》,就很難獲得“重點學科、政府獎勵、科學基金”等待遇,這個學科在國內就很難發展,這是國學等古典綜合學科以及現代新興交叉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所碰到的瓶頸。 鄭永流教授曾在《審批與等級——學術自由的敵人》一文中詳細地列舉了中國各級教育、科技主管部門所掌握和控制的審批計劃,他指出:“今天,在中國,學術自由的敵人主要不是高壓、專制,而是與官僚政治結合在一起的審批學術、等級學術……請看各類項目、工程、計劃、獎勵掌握在誰手中——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其中又分爲重點項目、一般項目、青年項目、一般自選項目、青年自選項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大項目;教育部跨世紀人才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高校青年教師獎;優秀青年教師獎勵計劃;高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高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教育部名師等。還有教育部受托管理的霍英東教育基金、曾憲梓教育基金、邵逸夫項目、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科技部:……人事部:博士後流動站;留學回國人員各類資助計劃;專業人員資助計劃,如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原“百千萬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貼共四大類。除各部外,各省、區、市也有許多名目繁多的項目、工程、計劃、獎勵,直至各級各類協會、學會、大學、院系,層層設立,級級評審,形成審批網絡。”①學術本是基於自由的創造性活動,無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都與各種計劃、激勵制度無關。中國的審批學術已經成爲學術發展的桎梏,而《學科目録》就是集權管理、審批學術的制度保證。中國的集權教育管理體制決定了,我國的學科目録體系需要有嚴格的邊界、需要保持長期的穩定性,衹有這樣纔便於操作,便於管理。但是,這必然對於交叉學科的發展、對於學術創造力的提升帶來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