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种现代化文化必然带有新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是深厚、博大、丰富多样的,将造就新的思想、新的品质、新的人格、新的力量。在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进程中,文化建设正面临来自市场化、全球化、民主化、网络化的挑战。①成功应对以上这些挑战,将是创新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关键。 作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情境是一个以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获得普遍认同为背景,同时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为价值目标的新型现代社会。这意味着当代中国已经不可能把自身孤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处于普遍联系的世界之外,所有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现实规划,都必须把全球化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作为逻辑前提和出发点。社会的内外开放程度都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被世界历史赋予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被选择为经济发展的最优化路径,利益多元化及合法化与市场经济之间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致使权利的现实存在和观念反映都被突出到一个非常显著的位置。 同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既是关键发展的时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的时期。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如下一些不和谐因素: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使我国的经济形势一直呈持续高速发展之态,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称,也不能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这是当前存在不满社会情绪和矛盾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必然提出的要求,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台阶的合理选择。 一般说来,社会构成有两个基本要素:现实的个人和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在当代中国就表现为这样一个基本趋势: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并且呈现出加剧的倾向。从事实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功利性意识对人的活动导引机制,但若从价值的立场看,功利性观念不仅不足以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反而可能加剧利益冲突的烈度。因此,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克服或超越利益冲突的努力,追求社会和谐也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维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反映的是这样一种自觉意识:在一定阶段上,发展必须以社会和谐支撑其可持续性,不注重和谐的发展最终会在矛盾冲突中陷于停顿,甚至使以往已经取得的所有成果丧失殆尽。 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冲动,尽管不断失败却从未终结,以至于在所有的思想家关于社会理论的思考视野中都可能发现不同形式的美好设计。这实际上是通过他们的活动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社会和谐的强烈渴望。但必须指出的是,和谐社会不是也不应该被定位为理想社会,而是一种现实的甚至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瑕疵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不可能永远实现绝对的和谐,而思想史上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设计,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把和谐社会等同于理想社会,对两者不加区分。即使在今天,这种倾向也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社会的绝对完满性,本身包含着不能实现的品质,作为把人类和动物世界区别开来的标志,其主要作用在于对人类活动的精神激励。因此,把理想社会和和谐社会混为一谈,等而视之,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把和谐社会的建构当作遥不可及的未来,必将消除和谐社会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现实可能性。对待和谐社会的态度不应该是乌托邦式的,应该立足于现实世界追求社会生活的正常状态,争取良好状态,避免陷于不良状态,而不试图把纯粹理想状态落实到人类的实际生活过程之中,因为任何具体的社会理想都是相对的,这不仅是指它取决于客观条件,取决于时间上、地点上的条件,而且由于没有一种具体的社会理想能绝对地实现绝对的真理,而只是相对地、部分地实现。最完美的制度永远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完美的。一切人类的因而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本质上都只能是相对完美的——因为存在着一个绝对的理想目标与不完善的客观的人类本质之间的折中问题。② 社会表示的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社会存在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而不是一种实体性存在,孤立抽象的人是不能构成社会的。社会与人的活动之间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意味着社会本身无论在哪个意义上都与文化存在着同一性,即任何社会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成和发展,社会和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③同时,文化与社会之间又是包含关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这主要是从和谐社会作为化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良好状态而言的。在这种状态中,和谐社会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丰富性,要求和谐文化成为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不仅和谐社会不可能进入现实状态,而且会对政治生活、经济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社会与文化的同一性使和谐社会需要与自身相适应的和谐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和谐文化本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一个深入而具体的认识,为此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界定文化本身的和谐与否。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和谐的性质,主要的判断依据有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