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从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十数年来,他的创作由短篇扩展到中篇、长篇,由军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由现实题材扩展到历史题材,构筑起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世界。审视这些作品不难发现,作家对人物性格复杂性的关注、透视、开掘,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塑造去揭示生活的繁复纷纭,正是周大新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色。 一 创作初期,周大新虽以《街路一里长》、《“黄埔”五期》等作品引起了文坛的注意,但更为鲜明地体现其创作特色的无疑还是稍后的《汉家女》、《小诊所》等。这两个短篇在透过庸常甚至是琐碎的生活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方面,称得上具有独到之妙。《汉家女》写的是一个部队医院的护士长从参军到赴前线参战直至牺牲的故事。女主人的塑造完全不靠类似的英雄色彩去涂抹,只是用几个近乎细碎的生活片断进行素描,便于平凡乃至平庸中见真情。汉家女的所作所为始终是极富个性的,这个既无权又无钱的普通农村女子,居然靠着指责加恐吓接兵人的方式穿上了军装,办法虽然不怎么光明正大,却显示了她改变人生命运的刚强和对不正之风的愤恨和篾视;入伍后,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她居然又帮助别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事情虽然做得不对,受到了处分,不无愚昧,但见率真……汉家女的一切就是如此平凡却又与众不同,包括她的牺牲也是身在战场却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车祸。作品这样描绘,便在平淡的人生旅途上凸现了人物的奇崛性格,这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可以说是很不多见的。《小诊所》笔触所及,更是曲折跌宕,余韵袅袅。它通过部队复员的卫生员岑子的眼睛来看杏儿哥的小诊所里发生的一系列生活琐事。刚刚过去的那场战争,尤其是战友们在战场上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在岑子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他时时刻刻以这样的记忆为标尺来衡量杏儿哥的精于算计、甚至是损人利己的生意经,心理上无论如何难以接受,处在矛盾失衡的状态之中,这里触及的是商品经济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失调及其引发的心灵的苦恼。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并未停留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上,而是既写出了杏儿哥的斤斤计较蝇头小利,又写出了他在别人家起火时奋勇相救身负重伤的义举,使在国人心态中尖锐对立的“义”和“利”浑然统一于一个人物的身上,从而赋予这个人物以复杂的性格。 1987年,周大新发表了中篇小说《走廊》和《铜戟》,作品的规模体式当然是增大了,但其立意和思路却依旧是在表现复杂性格中的人性美。关于这一点,可以在《走廊》中塑造得最好的人物形象景凌耀身上看得非常清楚。这部中篇围绕着云南前线我军某一阵地的失而复得展开故事,作品将师长景凌耀放置在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进行了突出的刻画。阵地失守的消息传来,“景凌耀咚一下感到心脏停跳了,一团金星在眼前升起。失守了?失败了!我打了败仗?我怎么会打败仗?我怎么能打败仗?”景凌耀仿佛看到许多关心自己的人在摇头叹息,许多戒备自己的人在撇嘴讪笑。这里面固然有责任心和荣誉感,但显然也有不冷静的失态和患得患失的偏狭。就是在这种失常的情绪控制和支配之下,景凌耀才未能听进战友们正确的诤言,而相信了个别人看似支持自己的偏见,他用强迫命令的方式逼迫部队进行反击,结果只能是造成了更大的牺牲。然而,正是这更大的牺牲和对战友的爱使景凌耀幡然醒悟,他反省了自己指挥的失误和性格上的弱点,并知过必改,亲临前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侦察,经过周密部署,终于率领部队夺回了失去的阵地。按照“三突出”的创作模式,此人不是那种理想的“高大全”,但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倒愈见其高大。 二 从80年代末期开始,周大新的小说创作主要转入了中篇和长篇,风格也由轻灵精巧逐渐趋向于沉厚凝重。他灵动朴实的叙述开始进入更为广阔复杂的人生领域,由于常常把人的命运同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地联结起来,故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展示也就更为细腻深刻,更加具有丰厚的历史感了。足以代表这种创作特色的作品,可以提到《紫雾》、《伏牛》、《走出盆地》、《有梦不觉夜长》、《向上的台阶》等等。 《紫雾》以河南邓州某镇的历史变迁为背景,描写了这里的周、龚两姓数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表面看来两家人似乎水火不容,但在人性偏执狭隘上的共同弱点却使他们轮番遭遇着性质上并无二致的悲剧,或周沉龚浮,或周浮龚沉,他们都似乎是在一种可怕而又可悲的宿命中翻滚煎熬。《伏牛》写的是一男二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三个人自幼一起长大,关系纯洁朴实、天真无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某种社会习惯势力的浸染,他们的心灵都从不同方面被或轻或重、或浅或深地扭曲了,爱与恨、情与仇交织在一起,痛苦和困惑笼罩在头上,他们就是这样迈入了成年!《向上的台阶》、《有梦不觉夜长》等作品也都是这样,它们所展现的也都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所造成的人生悲剧。作家通过这些悲剧表达了对于某种人生状态的不满与控诉,并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就这一意义而言,我们应该着重提到的作品当然要首推《走出盆地》。这部长篇小说生动地记录了一个女人曲折的生活道路和痛苦的精神历程,贯穿始终的是一种不甘沉没、自强不息,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敢于篾视失败的精神。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始终将这种精神放在复杂多变甚至是严峻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加以观照,在某种较为深广的时代背景下,着力透视这种精神欲求实现的艰难,于是精神追求不得不屈从现实状况,发生可怕的扭变,从而折射出了人生、社会的复杂性。 这部作品围绕着女主人公邹艾始而走出盆地、终而回归盆地的经历,讲述了她踏出的人生“三步”曲。自幼生长在“南阳盆地”中的邹艾,因生活极端贫困而失学,她本想通过拼命劳动来改变自己的境遇,但在那个“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里,这显然成为不可能。“文革”中的一次偶然机遇,使她得到大队“革委会”主任秦一可的“赏识”,当上了出力少、挣钱多的妇女队长,不料,秦一可却自恃有恩而奸污了她。邹艾在震惊之余,决心隐忍着痛苦去学医,并从而获得了参军入伍的机会,迈出了“走出盆地”的“一步”。境遇改变了,邹艾在新的起点上仍然想靠勤奋的工作和“熟得多的护理业务”,以求被提拔为护士,获得干部身份,但她很快发现事情远不是如此简单,一个人要想道路走得顺畅,仅靠工作好而不去送礼、走后门、找靠山,那几乎是难乎其难的。从此,邹艾变得冷酷凶狠了,不仅以庸俗的手段转了干部,而且忍痛割舍了远在老家的恋人,嫁给了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在这个高干家庭中,邹艾也是使出浑身解数赢得公婆的欢心,并尝到了可以“左右他人命运的欢喜”。邹艾人生中的这个“第二步”,真是走得既得要领又违初衷,既轻易又辛酸。然而,随着公公和丈夫的相继去世,邹艾从生活的顶峰很快跌入了低谷,她的“第三步”不得不又踏回到了盆地之中。这时的邹艾与离开盆地时的邹艾几乎是判若两人了,她不仅能够不动声色地设下陷阱,报复秦一可那样的坏人,而且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用各种办法挤垮所有的对手,包括自己心爱的人,以使自己的小诊所占据垄断一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