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了检阅、交流毛泽东诗词研究的成果、信息和经验,推动毛泽东诗词研究工作向更深更新领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于8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联合举办首次“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内外著名学者和热爱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者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二、在开幕式上,宣读了讨论会的名誉主席臧克家的祝词:“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瑰宝。人们热爱它,高声朗诵它,从中得到教育,也得到美感。”希望大家“一起用力挖掘毛泽东诗词这座埋藏深厚的大金矿……挖得一块块金子,使它发出万丈诗的光芒,照亮全世界人民的眼睛和一颗颗美丽的心。” 三、讨论会主席贺敬之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衡量毛泽东在古今中外诗史上的地位。他说:“在诗词古国里自铸伟辞,自开奇响,吐纳宇宙之物象,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诗人,首推毛泽东。以诗词形式描写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感情,抒发革命家的理想和襟抱,却能在国内外当代读者中传诵不衰,形成说诗者众,研习者盛的诗作,环顾宇内,也只有毛泽东诗词了。毛泽东诗词真不愧是中国革命史上诗的丰碑,人类诗歌宝库中的东方瑰宝。”老一代革命家,都有壮美、激越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古体诗词传世。这是20世纪中华诗国的奇观!一个政治领导集团又是一个诗人群体,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伟大的时代必然要造就一批民族伟人,即毛泽东在词中预言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吴奔星,近年来,潜心研究,为建立“毛泽东诗词美学体系”而努力。在大会上,他宣讲了《毛泽东诗词美学体系初探(上)》,其理论深得毛泽东文艺思想之神髓,且以理服人,理论联系实际,被与会者誉为“老树开新花”,有独创性。他表示还要深化、充实下去。 五、讨论会分为大会和小组会交叉进行,讨论中,既有提问,又有争鸣,气氛生动而活泼。讨论会间休憩时(包括晚上),言有末尽者三三两两进行朋友式的切磋,进行深层次的交谈。这当中,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来自日本的、加拿大的国际友人,还是来自台、港、澳地区的同胞学人,以共同探讨毛泽东诗词为中心话题,打破了国别与地区的藩篱,在坦诚交谈中,增进了共识,交流了信息,各有收益,体现了首次“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际性精神。其中,蔡清富教授对日本竹内实教授于1965年出版的论著《毛泽东其诗与人生》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吸收其中不为中国学者注意的论点论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论述,也一一指出其美中不足之处。竹内实欣然接受,表示回国后将再版书改好。来自台北的代表衷心地说:毛泽东诗词是我炎黄子孙共同的瑰宝,希望早日有机缘在台北召开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 六、关于毛泽东诗词的翻译问题,在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从翻译中的成功经验来看,古代汉语的好诗、好词,是可以翻译,应该翻译、可以译好的。许多外国著名诗人的名诗,都是通过翻译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的。所以,翻译是绝对必要的,而且,毛泽东诗词不但要译成各种外国语言,还要译成国内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使之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总之,毛泽东诗词要翻译成更多种的外国语言,更多种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才符合国内外广大人民心愿,也是众多的翻译家的光荣职责。 当然,译诗难,译毛泽东诗词更难。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①总结已有的译诗经验。②在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实践中继续探索。③翻译毛泽东诗词者,译前宜尽可能彻底地充分地理解整首诗词、乃至每个词、每个字的含意。这是必要的前提。④从“五四”以来行之有效的翻译界“信、达、雅”相结合运用的原则,还是继续有效的。 七、会上,与会者普遍谈到,毛泽东因日理万机,诗词创作数量不多,这当中有毛泽东生前亲自定稿,欣然同意公之于世的。这是他的代表作,是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精品。这是我们要着力研究和学习的重点。而那些虽有他的手迹为证,虽然确实是他所作,但他生前并未同意发表的诗词,可能他本人还有不满意之处。这类作品,要研究,但不是重点。至于他八岁时的“顺口溜”等,也反映出他童年时的聪慧机趣,存之可也。 从毛泽东同志对待自作的严肃态度,我们可以悟出江泽民同志大力倡导文艺“精品”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不多的诗词,能震古铄今;而乾隆皇帝写了41800余首平庸的吟风弄月之作,有的还刻石树碑,可人民的心中一首也没有留下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