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发展的思想脉络和逻辑顺序,法国作家雨果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社会始则歌唱它的梦想,继而叙述它的作为,而最后才描绘它的思想”(《雨果论文学》第41页)。这当然仅仅是一种宏观性一般性的文化现象的观照,并不完全适合作为文学史阶段式的刻意比附和划分,不过由此却可以看出雨果对描绘思想的敏锐发现和对它的高度重视。联系到我国的历史小说创作,似乎也可以说曾经有过歌颂阶级斗争和农民起义理想的阶段,有过叙述改朝换代和历史变迁的阶段,近年来则有一些作品开始注重表现社会文化思想。这应该认为是历史小说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内容的一种深化和发展。过去我们许多历史小说主要是演义历史生活本身,或是描写帝王将相指陈国事兴衰的社会政治小说,或是描绘才子佳人咏叹人世炎凉的社会风情小说,而长期缺乏从思想文化角度对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探索和表现的文化史和学术史类型的历史小说。因此近年来出现的一批具有浓重思想文化内涵的作品,就格外受到人们重视。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作品的成功本身,而超越了原先为叙说历史而演义历史的阶段,提供了审视历史的新视角,拓展了历史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把整个历史小说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刘斯奋的《白门柳》第一部1981年开始创作,1984年出版,是新时期历史小说中最早最成功的这种类型的作品,很值得我们重视。 1 《白门柳》是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刻画了好几位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的形象,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严重历史关头的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展示了十七世纪中叶“天崩地解”式的社会巨变的历史画面。小说描写的时空比较集中,第一部《夕阳芳草》截取的是崇祯十五年(1642)一年中的事,清军八旗从年初围攻锦州松山,到年底时已长驱京畿。李自成农民军两次攻打开封后也挥师北上。小说第一部的中心情节是写进步政治团体“复社”知识分子与阉党阮大铖等的斗争,以及复社虎丘大会围绕钱谦益谋求复官替阮开脱而内部发生分歧,多角度地描绘了广阔的生活。小说第二部《秋露危城》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进京、皇帝自尽,到弘光元年(1645)五月扬州被清军所破,也是一年中的故事。小说通过拥立福王、潞王、桂王的纷争,写了南明小朝廷的匆促筹建和迅速垮台,写了知识分子的进一步分化:有的奋力抗争,有的卖身投靠,有的明哲保身,以及各种思想的分歧和感情的纠葛,交织成一曲悲风四起的挽歌。 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除了表面的情节以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白门柳》除了上述显性系统的描写以外,作品更重要的隐性系统就是作者所说,通过作品要“揭示我国十七世纪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写出对后来的康梁变法乃至辛亥革命都有直接影响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诞生”(见《文学评论》1994年第6期)。历史与艺术,思想与描写,形而上与形而下,本来是一对对难以统一的矛盾。要艺术复活思想,要具体描写表现抽象文化,难度是相当大的。《白门柳》的成功,却在于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把这种抽象的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要求,融汇贯通于具体生动的描绘之中。 明朝自中世以后,日趋淫靡。封建主义的没落,和不断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产生和发展近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社会基础。《白门柳》对此有着充分的描写,当时的南京、苏州、常熟等江南城市,商业手工业急速发展,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小说第一部第二章开头冒襄眼中的南京街景:那密密麻麻的店铺,各式招牌琳琅满目,街道上酒楼上人声鼎沸,富商豪客趋之若鹜。那六朝金粉地最浮艳奢华的十里秦淮,更是雕栏画槛,珠帘琐窗,这里大多数河房都是出租牟利的,虽然租金十分昂贵,但富商巨贾、高人雅士、当红妓女仍在这里会友、接客、谈生意、论诗文……书中这些看来并不重要的环境描写,实际上却十分重要地勾勒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状态。这时手工业也伴同发展了,从纺丝织绢、刻字印书,到制作金银首饰、京式小刀,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这也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小说第一卷第四章写黄宗羲正是在自由商人的浙东会馆,看到封建牙行勾结官府欺压普通客商,提出了“工商皆本”的重要主张,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明朝在郑和七次下南洋后,也打开了出海贸易的门户,除官府经营外,也有名公巨卿的私家经营,小说第一部第十二章写钱谦益就曾“一度拥有过十多艘大海鳅船”;他的爱妾柳如是在派人分别到山东、浙江、福建经商折本后又要打发人“出海”。她预计几起出去“只要有一起人回来,就不折本;两起回来,就是一倍的赚头!要是运气好,弄到些犀角、象牙、苏木、胡椒,或者别的什么稀罕宝贝回来,还怕不奇货可居!”所有这些商业手工业兴旺的景象,都是有史可稽的实情,也正是早期民主思想应顺历史发展趋势反对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的社会基础。 小说还写到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给我国朴素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小说第一卷第八章写方以智和黄宗羲在赴京途中摆弄西洋千里镜,就触发了他们关于“文明教化”的思考,认识到我们所谓儒者往往“穷理而不博学,闻道而不为善”,深知“惟是学问二字乃千秋之事”。第十一章写他们到京后又饶有兴味听洋教士汤若望关于西洋文化的介绍,和看到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这更坚定了他们“气外无物”的根本的唯物主义思想。小说中这许多观念性的叙述,又都是与他们赴京途中的有趣经历,甚至是遭遇到的惊险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显得十分自然和生动。 明末农民大起义不仅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而且也是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唯心主义理学的有力批判。作为从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进步思想家,自然也会受到农民起义的激荡和影响。小说第一部末尾黄宗羲在京城直接接触到农民军的“细作”,以及他所目睹的国破末世的景象,无疑帮助他进一步形成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这就从许多方面揭示了我国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来笼去脉,自然地、艺术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形象的文化史和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