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当代文学风格的整体系统中,建国后十七年文学风格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可视作相对完整、独立的发展体系,十七年文学风格形态以崇高为主调,以优美、幽默和喜剧为变奏,风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风格由勃兴到成熟,最后由异化而走向衰落。十七年文学风格对当代文学风格具有开拓奠基意义,在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了值得人们研究和记取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 当代文学 风格 十七年 崇高 优美 幽默与喜剧 主调 变奏 概观中国当代文学风格的基本构成及其历史变迁、建国后至“文革”前十七年既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可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发展体系。作为开端,十七年文学风格在当代文学风格内涵的确立,特征的形成,发展方向的规划与限定等等诸方面,毫无疑问地具有开拓奠基的意义。它在正反两个方面提供给当代文学风格的经验与教训,永远值得人们深入研究与广泛记取。 把握十七年这一特定时代,把握这一时代与置身于其中的作家们共同创造的文学实绩,我们可以总体归纳出,十七年文学风格形态,是以崇高为主调,以优美、幽默和喜剧为变奏。此种类比式归纳,大约可以给出十七年文学风格一个整体面貌。 崇高是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古罗马的朗吉驽斯在《论崇高》中把作为美学形态的崇高与崇高风格相等同,他认为崇高风格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与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其次是修辞、文饰、结构等因素。美学理论发展至今,对崇高的认识保持了其基本的理论内涵并有所发展。崇高美学形态首先与重大的社会题材,雄伟壮烈的斗争生活相联系,表现为审美对象在数量上的巨大性和质量上的对抗性,一切具体的艺术操作必定要围绕这种特定的现实氛围而展开,于是艺术的实现便呈示出特定的风格形态——崇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鼓荡着胜利与自信的豪迈音响之中诞生的,时代生活特征与作家主体创造特征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同向性与一致性,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作家与时代与人民如此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同一意志、同一观念、同一审美趋向。在历史性地转折之后,作家们情不自禁地迎合这一时代,高唱起人民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凯歌,文学创作的风格主调自然是高亢、刚强和振奋人心的。实际上,也只有崇高的文学主调才与这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是合拍的,共和国如同刚刚坠地的婴儿,她的每一声哭喊都是动人的乐章和美妙的歌唱。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开创时期的新中国文学艺术以崇高为风格开端,并持续统领十七年风格主流,而以建国以后的长时期内,崇高风格竟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美学规范,开始限制一代人的文学创造。崇高风格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是独特的、强烈的,以崇高风格为主调的新中国文学确实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贺敬之、郭小川以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政治抒情诗卓立十七年诗坛,梁斌、杜鹏程等的长篇小说以其宏大的构思和飞扬的笔墨使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成为千古绝唱,他们发出的是时代最强音,他们也代表了十七年文学的最高成就。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以崇高一统天下,毕竟过于单调了,一味地拔高势必使歌者嗓音嘶哑,乃至走调变味,崇高发展到极端必然地走向了它的反面——空洞和虚假,于是,整体文学的失落便成为必然。 优美、幽默和喜剧作为美的不同形态与崇高共同构成风格的丰富多样,能够使文学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蔚之象。在十七年间,“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反复强调,确实曾活跃过文艺界,创作多样化苗头几经出现。但是,一旦作家被客观现实与政策教条所规范,创作自由就成为相对和暂时的,而创作限制则成为绝对的和永久的。所以,伴随着崇高的风格主调,优美、幽默和喜剧的文学风格以变奏的形式出现,它们实际上是对崇高风格的一种补充,而始终没有得到它们应得的重视,没有与崇高同等坐一席位,从读者的审美需要出发,变奏风格只是对崇高主调的美感节奏起了一种调节作用,即便如此,它们的功绩仍是不可低估的。人们不会忘记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和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作品如何滋润了人们日渐干涸的心田。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七年文学已经开始了风格多样化的里程,只是多样化势头总是不断地受到阻碍而中断,最终没有走向成熟与完善。 追求崇高的美学风格,是十七年文学风格发展的总趋势,也可以说是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有意无意去体现这种美学追求的作家不胜枚举,其中包括了当代文学起步时的主要成就,而不足与教训亦在于此。相对来说,十七年崇高风格的发展和嬗变走过了一个曲折的但是比较完整的历程,我们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崇高由勃兴到成熟,最后由异化而走向衰落。 崇高风格的勃兴,以建国初期的颂歌为标志,何其芳、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等诗人们同声歌唱,诗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奠定了新中国文学崇高的风格基调。在红旗漫卷,欢呼胜利的气氛中,不独诗人们,而是全中国所有能作诗的人都在唱颂歌,以同样的激情和自信,以同样的音调和节奏,当代文学的主旋律在这万人合唱中蘧然形成。 建国初期的颂歌是由衷的,真诚的,但诗人们在起步并构成基本一致的风格类型时,由于共守一个艺术共性而忽视了对自身艺术特性和个人风格的锤炼,有意无意中埋下了局限的种子。当时,清丽、婉约的诗情被强大的颂歌洪流席卷而去,人们很难听到什么温柔缱绻的歌声。 小说艺术不似诗歌可以一蹴而就,开国初期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创作不及诗歌创作繁盛,但表现革命光辉里程与胜利的小说则一开始也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局面,许多长篇小说在解放前开始创作,收获时恰逢祖国新生,无疑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这批小说以激越高亢的格调真实再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夺取全国胜利的壮观景象,以杜鹏程《保卫延安》为代表,作者意在表现正义战争的伟大意义和人民的崇高理想、革命热情,小说场面阔大,气势恢宏,表现出突出的崇高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