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70余年王鲁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实际情况可分三个时期作全面描述、介绍和评价。其中重要专著和重要论文的主要观点、研究特色、历史地位、是非得失须作认真梳理和中肯评析;对一般文章也应综合论述。 关键词 发展脉络 描述 评价 研究的研究 ABOUT THE RESEARCH WORK ON WANG LUYAN Wang Wenqiang Abstract The article divides the whole course of over 70 yearsresearch work on Wang Luyan into 3 periods,and accordinglyoffers an over description,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work's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tate.Careful analysis andrelevant appraisal are also given to the research coveringits main view points,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tatus ,and the right or wrong of some important monographs .Comprehensive comment is made for some less importantrelative articles. Key words Jevelopment description evaluation the researchon research work 王鲁彦(1901—1944)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也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之一。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生著述30余种[1],晚年创办、主编过大型刊物《文艺杂志》。 世间对于鲁彦的关注,早在他发表作品的第二年,不过要数真正的研究,恐怕得从1928年茅盾的《王鲁彦论》算起。茅公此文与7 年后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的发表,构成双峰并峙的局面,把鲁彦研究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便是抗战期的相对沉寂,直到鲁彦病逝,又陆续出现了一批伤悼回忆文章,这种局面一直维系到70年代末。本来,60年代前期就该有一种鲁彦研究的专著向世,可惜被扼于10年动乱,直到80年代初才得以付梓,这就是范伯群、曾华鹏的《王鲁彦论》。它的最终问世,标志鲁彦研究进入全面深入阶段。这部专著和一大批新论的出现,把鲁彦研究推向第二个高潮。 下面,我们就循着三个时期的大致轨迹,对70余年间鲁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实际情况,作一些具体描述和介绍。这三个时期是: 一、双峰并峙时期(1923—1943) 二、伤悼回忆时期(1994—1979) 三、全面深入时期(1980—1994) 一、双峰并峙时期 在茅盾《王鲁彦论》出世前几年,鲁彦研究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未雨绸缪”阶段。第一个出马的便是同为“明天社”[2] 重要发起人的章洪熙(后改名章衣萍)。他在《鲁彦走了》[3]一文中谈到, 挚友鲁彦因故离开北京,心感寂寞。鲁彦“是一个赤心的大孩子”,“好像夏天的太阳”。其诗作也“多是真情的流露”,可惜只发表了一首。此文较早论及鲁彦的为人性情和创作,其宣传的头功是不可抹煞的。 章文之后,又有黎锦明在短篇小说《社交问题》[4] 中对于鲁彦作品《柚子》的批评,说它“杀人的事描作滑稽派小说,真是玩世!”此话在7年后得到鲁迅的匡正。 而鲁迅在鲁彦译作《敏捷的译者》后新加的《附记》[5],戏称鲁彦为“‘吾家’彦第”, 多少透露了两人的交往和鲁迅对后进的关切,这兴许对茅盾《王鲁彦论》的出现,多少有一点助燃作用。 茅盾以方璧笔名发表的《王鲁彦论》[6], 正式揭开了鲁彦研究的序幕。这是对鲁彦第一本小说散文集《柚子》以及稍后发表的3 篇小说总共14篇作品的全面评价。 茅盾是在发表过《读〈呐喊〉》、《鲁迅论》等之后紧接着来撰写这篇论评的。在他看来,鲁迅、鲁彦向有着某种联系,因而文章在起笔后不久便把他们的小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指出鲁彦小说里最可爱的人物,是一些乡村的小资产阶级。这类人物与鲁迅作品里的人物“有些差别”:后者是本色的老中国的儿女,而前者却是多少已经感受着外来工业文明的波动,是“危疑扰乱的被物质欲支配着的人物(虽然也只是浅淡的痕迹)”。这种乡村的小资产阶级,很明显的是现代的复杂中国社会内的“一层”,而象《黄金》、《许是不至于罢》里的主人公,便是他们的一两个“代表”,而且还是在现代文坛上最少被写到的。于此,茅盾热情肯定了鲁彦笔下乡村小资产阶级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茅盾还指出,鲁彦作品更多抒写了人生的矛盾和悲哀,因而流布着一种焦灼苦闷的情调。关于鲁彦作品的风格,茅盾认为自然和朴素是它卓特的面目;此外便是轻松的幽默,不过鲁彦的诙谐大都带一点冷讽的气味,只是些“瘦瘠的诙谐”而也有咀嚼余味。鲁彦作品的缺点,最大毛病是人物对话常常不合该人身份,太欧化,太通文。另外便是时时流露的教训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