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6年5月9日至12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在石家庄举行第七届理事会,河北师院中文系、河北师大中文系、河北大学中文系和河北省社科院文研所联合承办了这次会议,河北师院中文系承担了会议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著名学者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热烈研讨,有共识,有争鸣,新见迭出。本刊摘发几篇论文,以飨读者。 一、研究目标 199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西安年会确认: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五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这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要求着新的开拓与突破。——事实上,这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有志者的思考与努力的新的目标。 本大纲(计划)正是为寻求“新的开拓与突破”,提供一个设想或新的思路。自然,这是依据本大纲提出者自身的主客体条件制定的,带有极大的个人性(与小群体性);它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排他的,只是未来的“多元的大的研究格局中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这一个”而已。——“多元化”与“个人化”应是今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总趋势。 二、研究计划——两个“突破口”的选择 (一)、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由“分离”到“回归”,逐渐“经典化”的发展趋势,对“经典作品”进行精细的文本分析,抓住“有意味的形式”这一中心环节,总结作家艺术创造的经验,进行理论升华,逐步建立“中国现代诗学”。 1.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作家进行新的历史筛选与历史定位,编选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或称“百年文学”)经典》丛书; 2.逐步开展对上述文学经典作品有选择、有重点的精读与研究,写出专著,并在大学讲坛上开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研究”课程; 3.为避免“遗珠”之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很有特色,而尚未(或较少)研究的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写出一批有份量的“作家论”、“作品论”,以作为前述“精选、精读”的补充。 (二)、抓住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有直接影响与制约作用的基本文化要素与文化背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进行“文学社会学”与“文学政治学”的研究,同时借鉴西方新史学理论与法国年鉴学派的实践理论,在文学史理论、方法上进行新的试验: 1.有计划地逐步开展20世纪文学市场的研究,推出一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出版文化”丛书(此计划现已落实); 2.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教育、学术关系的研究,推出一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丛书(此计划现已落实); 3.积极准备条件,开展20世纪中国国家政权、政党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条件成熟时,推出一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丛书。 除以上六大学术研究工程外,还计划填补两个空白,即开展文革文学史的研究,及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副刊目录”。 三、研究工作组织方式 1.组织有影响的学者与在校及毕业研究生合作,出书与出人才是同时产生的两个“结果”; 2.与出版社合作,充分发挥出版社的组织与中介作用,把学术著作的写作与出版,纳入统一的计划中,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的生产与流通过程的结合,这就有可能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组织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