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苏青是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了的一位女作家。 苏青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在文坛上沉寂了几十年。在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苏青的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曾经红极一时。她的散文集《浣锦集》出了10版,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出了18版,是沦陷区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同这些盛况相比,如今的苏青则显得冷落多了,一般读者根本不知道有苏青这个人,更谈不上看过苏青的作品了。 1945年3月的《杂志》月刊第14卷第6号上发表了苏青和张爱玲的对谈记,编者前言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明当时苏青在文坛的地位:“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无疑地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都以自己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她们所写的都是她们自己的事。由女人来写女人,自然最适当,尤其可贵的,似乎在她们两位的文章里,都代表当前中国知识妇女的一种看法,一种人生观……”张爱玲对苏青的评价也是颇高,她说:“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1〕这两段话或许可以使人想象到苏青当时的名噪一时。 苏青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用苏青作笔名。1913年,苏青生于浙江省宁波县浣锦乡,她的祖父是清末举人,父亲是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母亲当过教师。她的爱好文艺正是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熏陶出来的。在《浣锦集》后记中,她这样写道:“我是生长在宁波城西一个叫做浣锦乡的地方,其名称的来历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门不远处,有一石桥曰浣锦桥,在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随着祖父到桥边去,桥边石栏上坐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都在悠闲地谈天。”苏青的中学是在宁波中学度过的,她学习成绩优异,常在校刊上发表作品,被老师和同学喻为“天才的文艺女神”。宁波中学常邀请浙江籍的名人如陈布雷、张其钧、陈果夫等到学校讲学,苏青大开眼界,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中学毕业后,苏青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英语系。这期间,她同法律系的李钦后结婚。婚后,苏青辍学随丈夫到上海定居。结婚10年已是三个儿女的母亲的苏青,因为夫妻反目,毅然和丈夫离婚。此后,她以卖文为生。上海沦陷后,她因为生计,继续在汪伪政权所办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并于1943年创办《天地》杂志。苏青的文章以社会婚姻人生为主要内容,没有明显的政治立场。虽然在汪伪刊物上发表作品,但苏青并没有参加伪组织,文章也与政治无关。因此,抗战胜利后,苏青并未受到政府的调查和检举。50年代,她在上海红旗锡剧团当编剧,从事历史剧创作,写有《屈原》一剧。因为胡风事件牵连。苏青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关押一年半,所在单位也将她开除。十年动乱中,苏青也遭厄运,身体状况恶化。1975年1月, 她从上海黄浦区五七干校退休,每月仅以43.19元退休费为生。1982年12月7日,身患糖尿病、肺结核等多种疾病的苏青在上海去世。 苏青的创作主要在40年代,解放以后基本没有作品问世。她的主要作品有:《浣锦集》、《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逝水集》、《鱼水欢》、《符小眉》、《涛》、《九重锦》、《饮食男女》、《朦胧月》。 早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苏青是避而不谈。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文学史,根本没有谈及苏青。其它较有影响的如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林志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已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也都未论及苏青。中国现代小说史著作中,田仲济、孙昌熙的版本没有苏青,赵遐秋、曾庆瑞的版本在评价张爱玲时提到了苏青,“在敌伪时期的上海文坛,张爱玲和冯和仪(苏青)、周链霞是齐名的女作家。”〔2〕但无详细介绍。杨义的版本对苏青的《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文学史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上海沦陷区文学关注不够、评价不高。而在对这一区域文学论述时,又都把重点放在革命作家、抗战作家上,而对苏青等非主流作家没有深入地研究,不能体现出上海沦陷区文学的真实面貌。 近年来,苏青的作品陆续出版,《结婚十年》先后由广西漓江出版社、上海书店、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上海书店于1994年还出版了《苏青文集》(二册)。在海外,苏青也不断被提起。1953年香港《大成》杂志发表怀念苏青的专文,1988年台湾五四书店出版《苏青散文》。在台湾和美国的一些报刊上也发表了纪念苏青的文章。香港的三达出版公司还盗用“林淑华女士”的名号出版苏青的作品。 二 苏青的现象是很独特的,红极一时后又沉寂多年,今天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仍是作为非主流作家处在文学史的边缘。这一方面是她作品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她与众不同的性格造成这样一种情形。她的文章有很强的个性,正如她的为人,有一种世俗而大胆的平凡。在一个封建思想很浓的社会,尤其是在上海沦陷区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引起一些大波小波也是必然。 苏青追求一种安定平凡的生活,这原本是不该受到非难的,人们有追求崇高的权力,也有追求平凡的权力。苏青说她自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也乐于平凡,初无什么出类拨萃的大志。”(《关于我》)她对生活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她的愿望不大,追求也不高,只是渴望一种世俗的平凡生活,实在的生活,这种世俗的追求,给了读者一种亲切感。她可以津津有味地向读者谈论着吃、睡、住,也态度认真地和别人争论着对社会、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她是很投入地写着这些文章,满足着自己小小的心愿。这种投入和她所说写作只是为挣钱的讲法是有些矛盾的。张爱玲说她有一种伟大的亲切,就是指苏青能够溶入读者的生活中去。苏青的文章都是有关社会人生家庭妇女这些范围的,她步入文坛是为生活所逼迫。苏青虽颇有才气,中学时代也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但她并不愿从事文学创作,只是想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但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有一次她向丈夫索要家庭开支,发生争吵,丈夫李钦后打了苏青一个耳光,还说:“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从此,性格倔强的苏青被推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开始用作品来挣稿费,争取经济的独立。离婚后的苏青,更是以卖文为生。她说:“因为那不是为了自己写文章有趣,而是为了生活、在替人家写有趣的文章啊!”(《自己的文章》)事实上,苏青在写作中是认真而努力的,这才使她成为出色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