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铁凝的创作深受孙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局部的、某个方面的,而是整体的、贯流她前期创作的整个历程。从最初单纯的表现手法的借鉴,到之后现实主义精神的汲取,铁凝完成了艺术个性从模糊到明晰的审美建构,完成了师法·凸现·超越的“三级跳”。虽然其间有过短暂的徘徊,但片刻的摇曳后,铁凝迅速走上开拓、深化的道路,并使其创作跃上了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 铁凝 创作 影响 每一时代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在师法前辈丰富的营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铁凝也不例外。歌德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①]铁凝的成就固然不能称之为伟大,但她在师法前人的精华,特别是孙犁大师的精髓——孙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同时,努力凸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从而使其创作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纯走向深广,走向超越。 一 铁凝的创作是从1975年开始的。所幸的是,当年少的铁凝在文学的殿堂外迷惘的时候,一本《村歌》照亮了她前行的路程;而当她拿起笔在“夜路”上摸索的时候,又受到孙犁大师的真诚厚爱。这不能不使初涉文学的铁凝感激万分,也不能不使她早期的创作流露出很强的师法痕迹。在铁凝的初期创作里(1975—1981),她很注重从日常生活里捕捉细小的浪花,以善良的目光注视着农村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农民,尤其是那些青年女性质朴、美好而又纯洁的心灵世界,构筑自己真善美的理想。如泼辣、善良、正直的荣巧(《夜路》),爽快、纯真、朴实的胜儿(《收获》)等,但这易使我们想起孙犁在《山地回忆》、《吴召儿》中所讴歌的那些可敬可爱的女孩子。在风格上,铁凝同样朴素、简洁,飘散着冀中平原泥土的气息,这也易使我们浮现《白洋淀纪事》中营建的艺术氛围。的确,铁凝的这些纯朴的抒情诗,师法的痕迹太浓了。她虽然大胆地借鉴了孙犁在叙事描写中的白描手法,也效法孙犁那样融情入景,如孙犁在《碑》中这样表达他对英烈们的崇敬之情:“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铁凝在《收获》里,抒发劳动的喜悦这样表述:“而此刻收获在她怀里的,仿佛不是一束束沉甸甸的麦子,而是一束束金色的阳光”,但实质上,孙犁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由此建构的审美理想、创作原则等,她还没有真正领会。孙犁看到了铁凝作品中肤浅的一面,便透彻地指出:“创作的命脉在于真实。这里指生活的真实和思想意态的真实。这是现实主义的起码之点。有些评论家认为反映当前时代之急务,以功利主义代替现实主义的假现实主义是经不起推敲的,作者的思想意态是虚伪的。”[②]这谆谆的教诲使铁凝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意识到要凸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就必须根植于生活,从生活中冶炼属于自己的矿石。 1982年,铁凝终于冶炼出属于自己的矿产品,这就是:一个有着诗一般的名字、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情感的《哦,香雪》。有人说,铁凝成熟了。也有人说,铁凝像孙犁了,不是面像,而是神像。她把香雪善良、纯真但又渴望文明的情感,似淡实浓地充溢在诗情画意的氛围里,她用一分钟的暂短停留里所闪烁的“鲜亮的一环”,穿起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作品没有重大的事件、复杂的矛盾,也没有繁冗的情节、伟岸的英雄,只有台儿沟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在大山深处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地接受大山给予的温暖。”那一次次绿色长龙仅有一分钟的出现,使香雪善良的眼睛里不再是大山,而是自动铅笔盒,是希望,是满足,是喜悦,是向往,是追求。铁凝通过香雪的眼睛,准确地展露了农家少女美好的心灵世界,也展现了时代的车轮给山乡带来的新震颤。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世界。”[③]而且“文章是个小故事,它叙述了人生的一个小节,作者把这小节写活了,写得那样鲜亮,使读者深深的感动,投入到故事里,感受到一种大的生活的刺激。读者用心灵抚摸这一鲜明夺目的小环,也就捉住了那上面的环节和下面的环节,捉住了这整个鲜明的环练了。就是:读者因为你这一段生活的记载,看到了全面的生活,受到全面生活的感动。”[④]诚然,换铅笔盒在香雪的一生中并不重要,但在作者看来是创作香雪形象的重要一环。铁凝抓住了这一环,从而便把握了“整个鲜明的环练”,创造出香雪这个单纯而又丰富的艺术形象。这里,不仅有铁凝的师法,更有铁凝的创造,不仅凝聚着孙犁老师的一片冰心,更蕴涵着铁凝自身的艺术追求。它使我们欣慰地看到,铁凝已由皮相的师法而走向凸现,指向超越,换句话说即是:铁凝出师了。 二 建构自我是困难的,消失自我同样可悲。一个作家如果仅仅满足于浅表的借鉴,那他的作品在诞生的同时就已宣告了死亡。只有不断地师法前人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并拓展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在艺术世界里坚实地前行并拥有读者的心灵。 《哦,香雪》的成功,不仅表现了铁凝非凡的“顿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也体现出“顿悟”中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凸现独具的艺术个性。其实,这种凸现在《哦,香雪》之前《灶火的故事》里就已显出端倪。《灶火的故事》是一个令人悲哀的故事。灶火的悲剧就在于他在那个愚昧社会所制造出的种种规范与原则下虔诚地生活,但又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走向生活的深渊,因而与现实格格不入终遭社会的遗弃。灶火的形象唤起人们对那些在战争中有着美好岁月,而今却落伍于时代的父辈们的同情与沉思。这是铁凝对人生的理解与把握,也是她对社会的深沉思考。随后铁凝虽在《哦,香雪》中唱出一首清新的颂歌,但这颂歌中仍沁出灶火般的压抑和悲哀。香雪是美的,但这种美必将以痛苦的裂变作代价。也许是作者不忍心让这十七岁的少女承受这沉重的精神负荷,便把这淡淡的悲哀留给了读者。当我们感受到这一意图时,铁凝的艺术个性也就展露在读者面前:她不愿展示现实的丑恶,也不愿违背生活的真实,她要以自己的真诚,浇铸纷繁的生活。她说:“在悠长而严肃的人生岁月中,我应该珍惜生活给予我的一切馈赠,欢乐的、忧伤的、美好的、痛苦的——生活很美,也很苦,一个在生活中不感到累的人,也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美。”[⑤]她知道:“真诚、善良、虚伪、丑恶都深深埋藏在生活之中,寻找、发现、开掘这也是我们的使命。”[⑥]安然的形象就体现了铁凝这个现实主义作家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