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是散文嬗变的时代,是散文观念更新的时代,是散文创作冲出旧套路、不拘一格、开拓思路和视野、自由潇洒地抒写自我的时代;但也是疏离现实社会、膨胀“自我”倾向开始冒头的时代。 90年代,是散文走红的时代,是对散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探索的时代,但仅仅如此吗? 1 90年代,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掀起了一股诱惑人的社会思潮,它不能诱惑所有的人,却影响和制约着每一个人,也为散文创作者的艺术眼光和思维方式注入了新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新的因素,我们应在梳理这些新的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思索,提出问题,提出反映现实并超越现实的前瞻问题。 在中外文学史上,无数大家和名家都曾以极富个性的语言阐述过这一观点:没有思考,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没有对美好而崇高的理想的追求,没有超前意识,文学作品就没有永恒的生命力。今天,凡是有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对此都是有所共识的。特别是“以天下为已任”而“居安思危”的作家,对此更是极为关注。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制约和局限,把这一观点付诸创作实践,则显现出极大的差异和聚讼纷纭的景观,这突出地表现在散文创作的宏观主题是什么?至今尚未在散文理论界与创作界形成普遍的共识。在有些文章中,“无主题”的创作声音时有耳闻,这作为微观创作的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作为对散文创作的宏观把握,把这种“声音”默认为“导向”则是不可取的。试想,在创作主体里倘若任其主题流失,那文学的本质和精神又将何在呢? 思考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这就是参与社会生活和观照人生现实;思考必然提出问题,现实问题和前瞻问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散文创作不能只满足于近距离地贴近社会生活和人生现实,而应在与骤变的现实社会同步中,谋求自己的艺术飞跃,作出超越现实的贡献。 2 90年代,不仅仅是散文的走红时代,还是对散文的内容选择提炼和思想力度的深层探索的时代,更是散文主题的再思索、再认识、回归主题的时代。笔者认为,90年代的散文主题,应该宏观地定位在重构新人文精神的基石之上。这是现实的需要,时代的召唤;也是散文谋求自己的艺术飞跃、作出超越现实贡献的需要。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性的解放”。 中华民族,在古代经受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残酷蹂躏;近代,又经历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野蛮统治;现代,虽有一场高举反帝反封大旗的新文化运动,喊过“人性解放”的口号,但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基本上那还只是一句口号,而非历史的实践过程;当代,虽然有了一场生产关系的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人性”也较历史上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是后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抹杀了人的正常欲望和需求,对人的价值和个性缺乏关心与尊重,束缚着人性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欧洲十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环境和经济基础,但是历史地看,中华民族的“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也在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得到了一些微弱的改善和进展,尽管很缓慢。当然,这种改善和进展并没有使人从根本上获得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与平等,离真正的“人性解放”还很遥远。假如,我们也把这种进步归结为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边缘显示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到了当代,毕竟也有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呢。 今天,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具备了“人性解放”的坚实经济基础和良好社会环境。现在,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中,我们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也呈现动荡变化重构的态势。从浅层面上看,人们受心为形役的困惑,而欲望膨胀、灵魂变异,似乎是商品大潮,卷走了人们对人生作价值判断的原有尺度,也卷走了人们对审美想象的崇高追求;目前,公众文化素养的普遍下降,令人忧虑它会使几代人的精神素质持续恶化,于是强烈呼吁要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从深层面上看,正是更承认人的作用、人的能动性的“市场经济”,为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价值意识觉醒,提供了稳固的物质基础。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正常现象。“人文精神”是个历史性很强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和内涵。新的历史时期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必然要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 在这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中,正是新的人文精神形成的阵痛时期。我们的散文创作和研究应紧紧抓牢和把握住这一契机,充分地思考和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人类解放是人类从金钱中获得解放。为建立起一种源于欧洲的人文精神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的人文精神作出贡献。这种新的人文精神,应该是既有个人自由价值的实现又有民族性格的创造。 90年代,是一个多重选择的时代。目前,信仰生活的丧失、情感生活的枯涸、文化生活的粗鄙、商品意识的泛化,还有精英文化的严重分化等等,都是选择的结果。在这多重选择中,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对于人的认同,对于人的存在的认同,对于人的自由选择的认同;其次是在沟通、对话、体认和承认差异的基础上,作重新构建道德和信仰体系的艰苦努力,唯此,才能孕育出既有个人自由价值的实现又有民族性格的创造的新人文精神。 3 散文不同于小说,它不能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来创造艺术典型,再通过艺术典型实践和完成其创作主题的。散文虽然也可以通过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来创造艺术典型,它有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艺术功能和审美作用以及社会效应,但它毕竟要受到自身文体的制约和局限。所以,要求散文创作在文章短小、容量有限的篇幅中,篇篇都蕴藏着微言大意、抒写出“新人文精神”,那是苛求,抑或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谭”。但是,我们要求散文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重构新人文精神”主题作宏观的把握,还是积极而切实可行的。所谓对“重构新人文精神”主题的宏观把握,是指在创作中要加强主体意识,在主体精神里要溶注更多的对于“新人文精神”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