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民间叙事诗是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建国后,相继挖掘、整理出几十部优秀长篇史诗。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英雄的格斯尔可汗》、《嘎达梅林》,白族的《火把节》,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彝族的《阿细的先基》、《梅葛》,纳西族的《创世纪》,撤尼族的《阿诗玛》等。这些叙事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50年代至今,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回族学者、诗人马德俊在1993年春天,将一本反映回族同胞生活、斗争的长篇《穆斯林的彩虹》奉献给了读者。这部叙事诗一问世,立即引起首都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首发式上一致认为该诗是中国当代叙事诗的新收获。同时,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闻出版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也相继发消息介绍长诗,赞誉它是“由回族文人写的一部回族史诗”,“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回族无史诗的空白”。笔者读《穆斯林的彩虹》,掩卷思之,觉得这部长诗确实称得起是史诗型作品,它有自己的声音、色彩、面容,读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长诗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是凭借一些技巧,浅层次地对回族民间传说进行拼合连缀,而是将自身植根于幼年居住过的西南地区回寨那片热土,用自己的心血、情感、品格、文学素养,对记忆中储存了几十年的零散素材进行了再创造。民族文学中,文人创作的民间叙事诗并不多,回族在叙事诗创作上几乎是空白,因而马德俊这一本就更为可贵,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长诗《穆斯林的彩虹》其艺术成就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浓郁的民族性与普遍的人类性达到了史诗高度:其民族性自然融于诗化语言之中。 何谓史诗?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史诗以叙事为职责,……使人认识到它是一件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本身的完整的世界密切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所以一种民族精神的全部世界和客观存在,经过由它本身所对象化成为具体形象,即实际发生的事迹,就形成了正式史诗的内容与形式。”“正式的史诗是第一次以诗的形式表现一个民族的朴素的意识。”看来,黑格尔所强调的史诗品格:其内容是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密切相关、意义深远的活生生的事迹;其形式是诗的叙事。著称于世的不朽史诗,如希腊的《伊利亚特》、法国的《罗兰之歌》、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其内容与形式无不具备上述要素。《穆斯林的彩虹》尽管在内容的宏阔性上和历史深度上比不上世界著名史诗,然而与国内已出版的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相比,在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文化风情上并不逊色,应该说是相当充分的,其内容生动、精炼、有深远意义;其形式纯粹是诗的叙事。 《穆斯林的彩虹》所表现的回族的民族精神与其文化特色,主要通过富有传奇性的情节与人物形象来体现。 长诗以古代回族青年英雄马阿里与聪明美丽的者麦丽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进回族同胞与恶霸、与官府斗争的许多小故事。马阿里与者麦丽为维护爱情的纯真,跟贵族头人哈大鼻为代表的恶势力进行了殊死搏斗。狠毒的哈大鼻,为陷害马阿里,抢夺者麦丽用尽了诡计,他还勾结官府,对马阿里所居住的回寨进行围剿。但是在回、汉同胞团结一致的抵御中,官兵连连败阵,最后巡抚以杀戳回、汉人质相威胁,马阿里为解救回、汉乡亲,壮烈牺牲。 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在叙述故事时,作者没有仅仅凭情节的离奇性来吸引读者,而是尽量展示出回族同胞善良、质朴的性格和崇尚仁爱的传统美德。者麦丽曾用剑截落了一位猎手射杀幼鹿的箭羽,她指责猎手:“真主要我们爱护弱者,/真主不喜悦残忍和豪强。/小鹿还这么娇弱,/你怎忍心将它杀伤?”她还用阿拉伯语“朗诵了古兰经上有关仁爱的篇章”。姑娘的善良、仁爱、聪明、美丽,被马阿里看在眼里,使这位青年人心中燃起了爱火。者麦丽可以说是善良、仁爱的化身。者阿爸为保卫寨子而血染黄沙,同名的几位阿里为掩护英雄马阿里而屡次冒险,众乡亲为救者麦丽深入虎穴,海蒂彻姑娘为救汉女赵玉娘而中箭身亡,无不表现出回族同胞善良、仁爱之心与热情、刚毅的性格。 在以马阿里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较量中,长诗更多地展示出回族同胞不畏艰险、不惧强暴、团结齐心、勇于献身的精神品格。作者对主人公马阿里的刻划,保留了民间传说中传奇性一面,并用了民间叙事诗常用的夸张、幻想等手法,如说他诞生时“大地忽然闪着红光”,出生后“五个月就会走路,/六个月就会叫爹妈,/十二岁就长得跟小伙子一般大”。写他力大无比,用一个时辰“能盖三间新房”,“能打好一眼甜水井”,写他射出的箭能“发出哈哈的笑声”和“轰轰的雷声”,写他会变形迷惑敌人,写他死后“登上彩虹进入天国”,这样的描写寄托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是必要的。但是作者更注重的是另一面:写马阿里作为一般常人所具备的优秀品格和高超的技能。这样就使得人物更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更具历史真实感。马阿里自称:“我不是妖也不是精,/是穷人的血汗哺育成!”他富有正义感,见义勇为:“是挡路的山,/我也要劈开,/是拦路的海,/我也要填平。”“你戴王冠,/我也不怕,/你穿龙袍,/我也要管!”他骑术高超,在古尔邦节上大显身手;他武艺超凡,战胜了数个威名远扬的拳师;他机智勇敢,为救爱妻使用金蝉脱壳计闯入哈家大院;他乐观诙谐,以牧羊人身份戏弄官兵;他热爱回、汉乡亲,结尾一章写他为救乡亲而勇于牺牲:“午时三刻的炮已响,/马阿里从容走向刑场。”“为了信仰的纯洁与百姓的苦难,/他愿将全部苦难承担。”作者是在写英雄马阿里,也是在写所有的回族兄弟。中国近代史上,回族为生存而斗争,本身就是悲壮的。明清以来,回族和上层统治者、和邪恶势力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惨遭屠杀者有上百万,马阿里的身上就是他们的身影。回族反抗最多,牺牲最多,在残酷的斗争中他们学会了斗争艺术,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培养出刚毅不屈的性格。马阿里斥骂巡抚的话是有代表性的:“只要有你们这般脏官,/就会有反官家的人出现,/你们杀不尽斩不完!”作者通过马阿里历经磨难百折不回、宁死不屈的斗争事迹,再现了时代的真实,再现了回族同胞的民族精神。马阿里是回族性格、精神的化身,然而没有概念化、脸谱化,他有血有肉,既有传奇性又有人情味,绝不与其他兄弟民族民间叙事诗中的英雄人物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