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介绍了华人政治活动家陈香梅其人其事,对她的散文创作进行了分析,认为她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并论述了陈香梅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眷恋故土 忆旧游 情真意切 古典美 提起陈香梅,人们也许首先想到她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华人政治活动家,也许有些人没想到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支犀利的笔。基于此,笔者在这里向读者介绍其创作。 陈香梅其人其事 陈香梅出身于一个大家庭,原籍福建,曾祖父时即迁入广东南海。祖父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实业家,祖母是个大家闺秀,相夫教子,颇为乡人推崇。陈香梅三四岁时,祖母即教其读唐诗,六岁即读《红楼梦》,八九岁时已遍览古典名著。中学阶段就读完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为陈香梅日后从事新闻工作、从事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陈香梅的父亲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曾在北大、辅仁大学任教,后转入外交部。陈香梅跟随他跑过外国好些地方。陈香梅家庭成员多与上层人士来往,因此陈香梅见识广,交游多,培养了她涉足官场的交际能力。 陈香梅的母亲是当时中国驻古巴大使的女儿。她在国外长大,受欧美教育,有艺术家之风。奉父母之命与陈香梅父亲成婚,婚姻不得意,郁郁而死。在外国的父亲没回来奔丧,后又续弦在外,使陈香梅的心灵受到重大的打击。她十六岁就负起了姊姊兼母亲的责任,照顾妹妹。从中学开始,她一直离开父母,过着独立的生活。父亲给的家用不够开支。这种生活境遇的不幸,锻炼了陈香梅克服困难的独立谋生的能力。 陈香梅从小喜爱文学,中学时写文章即获奖,念大学时,就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毕业后被中央社破例录用为记者(当时中央社从未用过女记者)。陈香梅说:“我偏好写作”。“往写作的路上走”是她的志趣。 与陈纳德将军结婚后,陈香梅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亡夫后,她独力承担家庭,抚养女儿。可贵的是陈香梅自强不息,决心在美国开创自己的事业。她在乔治亚大学一呆五年,埋首书中,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工作。她说:“这二十年来我不断的写,自己感觉自己从幼稚步入成熟”(见《二十年寒暑忆君深》)。她连出作品。其中《一千个春天》还被评为1962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出到第十版。 陈香梅在美国事业上的成功使她成为1973年“全美杰出十二位女性”之一。她在美国政坛上活动,为提高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作了大量工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陈香梅多次回到大陆,在中美之间,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做不了少沟通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的。 眷恋故土 激励华人 在《陈香梅自选集》中,收集了陈香梅一些有代表性的散文,如《陈纳德将军与我》、《天上人间》、《送春曲》、《万朵烟花忆旧游》、《婚事》、和《二十年寒暑忆君深》,这一组散文的主旋律是悼念陈纳德将军的哀曲,《忆往》这组散文则抒写那令人眷恋的姐妹生活,怀念童年的乐趣。作者称之为“杂文”的这组散文,则是叙述作者致力于美国社会中的华人事业后的感受。这三组文章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透过个人的生活史反映了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写个人婚姻生活是陈香梅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絮絮道述了自己的家世、恋爱史、婚后的幸福和欢乐以及亡夫后的悲痛。透过这些叙写,我们了解到陈香梅心目中的陈纳德。作者这样写陈纳德在中国抗战中的作用:“飞虎队在一九四一年初正式参加作战,与中国空军合作,在天空上击落无数敌机,建立了辉煌战绩。”(见《惆怅旧欢》)“云南人把陈将军当作他们的恩人,因为自从飞虎队茫华后日机不敢再来轰炸了。”(见《陈纳德将军与我》)这些评价是否恰当,历史和人民已作了公论。 散文中还凸现了陈纳德的个性:有强烈的责任心,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作风干练,克己。对妻女体贴入微。 陈香梅散文特别值得我们珍惜的是那无尽的乡愁。它像一根红线贯串在其全部散文中,尤以第二组散文“忆往”,表现得最为强烈。作者抑制不住心潮的起伏,用大量文字抒写了对祖国,对北平和昆明、对家庭、对亲友的怀念。 这里有自己的家史介绍:大家庭出身,书香氛围的读书乐,腊月备年的忙碌,逛花市的乐趣与悲哀,痛悼母亲的早丧,十六闺女就持家,“父亲给我们的家用实在不够开支,每到月终就有捉襟见肘之苦。……我和姊姊做中学生时,就知道贫贱生涯百事哀那种凄凉的滋味。”(见《姐妹》)抗战前,父亲在国外,姐妹在国内,生活颇为艰苦。日军侵占香港时,“大孩子”的她带着五六岁的小妹和同学们呆在地下室里,挨饿受惊,在炮轰枪响声中度日。日本人占领香港后,他们吃的是有沙子的发霉的米,嚼的是老菜叶,生病也没药物。“不过总比没饭吃,饿肚子好多了。”(那时,多少同胞活活饿死啊!)(见《车辚辚,马萧萧》)抗战胜利时,昆明的爆竹声震耳欲聋,“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金碧路上南屏街一带水泄不通……我的朋友说:我们可以回家去了。……而我呢,我竟不知何处是家!”(见《姐妹》)这组文章写的是个人遭遇,个人的心态,难道我们从中不可以看到40年代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遇的一个侧影吗?难道从中不可以听到日军铁蹄践踏下中国人民呻吟的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