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不但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与革命家,而且也是当代伟大杰出的诗人。就他已经正式发表的诗词来看,都写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其中不少作品还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无论大小题材都闪烁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都是毛泽东思想在艺术上的完美体现。 毛泽东的诗词是这样富有创造性,他不但继承了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光荣传统,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成功地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方法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从而创作了那些雄浑深厚的诗篇,既有高度的思想意义,又有极强的美学价值。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分精神和手法两个方面,其中又以精神为主。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一点体会。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特别是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就是要看到生活里的新事物,要善于反映新事物,帮助新事物的成长。毛泽东所以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就因为他始终能够看到人民生活中积极的新生的东西,不论在怎样复杂的情况下,不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中,他总是对革命、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例如毛泽东的第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朗壮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在这里,万类的自由正衬托出“人民五亿”的不自由,更表现了“人民五亿”的要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一种变革的趋势。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已经开始感觉到有用新的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必要性,新的历史任务已经摆在人民的面前。当社会变革的需要一旦产生,那么,社会变革便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指点江山”的少年英雄。诗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是社会新兴力量和人民力量的代表,虽然手无寸铁,然而胸怀壮志,敢于贬斥反动的统治阶级,把它们(万户侯)看成粪土。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壮大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社会革命的必然性。至于革命在什么时候爆发,在爆发以后或者迅速胜利,或者要拖延一个很长时间才取得胜利,或者要经过许多严重的困难、严重的挫折、甚至严重的失败才最后取得胜利,等等,则要取决于各种不同的历史因素。但是,只要是真正的革命家,即使在革命过程中遇到严重的困难、严重的挫折、甚至严重的失败,他们也还是敢于蔑视敌人,坚信革命胜利的可能性。 1927年,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表面现象看,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色政权处于四面八方的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军的数量和装备都远远赶不上国民党的军队,反革命的力量似乎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但是,毛泽东同志从对敌我力量的对比出发,从对革命形势的分析入手,却充满信心地指出:这一小块一小块的红色政权,是革命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的出发点;这一支一支的红军,他们拿起了枪杆子,就一定能够改造整个世界!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政论里,他为我们指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必然趋势。在《清平乐·会昌》一词里,我们更看到了他对这一真理的最形象的解释。 这首词描绘了工农红军拂晓时的一次行军。“东方欲晓”既点出了这次行军的具体时间,也含蓄地表现了革命高潮象一轮朝日喷薄欲出的伟大理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所面临的现实的高度概括。“莫道君行早”,一方面肯定了这次拂晓行军的必要性,打消对这次行军的一切顾虑;一方面也是诗人为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出现,而鼓舞人们立即行动起来的伟大号召。为什么要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并且说现在行动不是为时过早而是正合时宜呢?请听诗人充满信心的歌唱吧: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第一,我们有踏遍青山而永不衰老的红军战士,他们蔑视困难,热爱斗争,青春常在,越战越强。第二,我们有这边独好的形势,有革命根据地,有根据地里坚决拥护革命的广大群众。有了这些条件,打败敌人,战胜黎明前的黑暗便有了可靠的保证。由此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言决不是什么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客观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当时的估计。 斯大林说得好:“在辩证法看来,最重要的不是现时似乎坚固,但已经开始衰亡的东西,而是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哪怕它现时似乎还不坚固。因为在辩证法看来,只有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才是不可战胜的。”[①]正是从这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相信新生的社会力量总归要战胜腐朽的社会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总归要战胜反人民的力量,毛泽东诗词才一再地把强大的敌人比做“苍蝇”“蚂蚁”和“蚍蜉”。虽然他们一时强大,并且表现出“风烟滚滚来天半”的气焰,但在革命人民针锋相对的斗争下,仍然避免不了“为营步步嗟何及”的命运。新生的社会力量、人民的力量,在与腐朽的社会力量、反人民的力量的斗争中壮大成长;由“赣水那边红一角”到“席卷江西”,并且“直捣湘和鄂”;由“收拾金瓯半片”到全国解放,“万方乐奏有于阗”。其间:人民武装力量的由小到大(“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革命军队从占领农村到夺取城市的战略变化(井岗山——解放南京),写战争与写建设的交替衔接,等等,都有力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强烈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