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从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特征入手,剖析张承志前期小说理想主义主题的形成与实质性内涵,以及它在后期创作中的发展与变异。以《北方的河》为代表,张承志的早期创作是时代的产物;《金牧场》作为新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理想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浪漫主义的唯美人生论和唯美艺术论;而《心灵史》之后的大量的散文创作实际上已越出了“美文”的疆界,显示了张承志的思想来源之复杂混乱。但它毕竟是独特的,与时代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 张承志 浪漫主义 理想主义 唯美人生论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张承志的创作以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高扬与浪漫主义的风格独步文坛。从《黑骏马》到《北方的河》到《金牧场》,张承志以自己的创作划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至成熟的轨迹,它们既深入和细致地展示了作家所经历的心灵路程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将新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的潮头推向极致。张承志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迄今为止当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为典型的代表,还在于他的理想主义最终以一种准宗教的方式,在九十年代的文坛成为了孤绝的形象,《心灵史》及其之后的散文创作更呈现出商业时代最后的理想主义者的内在矛盾与全部复杂性。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张承志创作风格的内涵与积蕴,揭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在世纪末的独特命运。 一 正像小说集《老桥》扉页的那一帧黑白照片,张承志对于草原的最初回忆充满了单纯、明朗、温情的青春气息,表达了作者对于草原生活的真诚怀恋与思索。这些小说是可以归入知青题材一类的。和当时大多数知青作家相似,张承志对于知青生活的肯定也是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的。在《老桥》的后记中张承志这样写道:“无论我们曾经有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创伤,怎样被打乱了生活的步伐和秩序,怎样不得不时至今日还感叹着青春;我仍然认为: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人。在逆境里,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和社会底层,在思索、痛苦、比较和扬弃的过程中,在历史推移的启示里,我们也找到过真知灼见;找到过至今感动着,甚至温暖着自己的东西。” 毫无疑问,四年的草原生活是张承志生命中最为珍贵的回忆,也是他写作的重要源泉。在那里,他完成了自己青春期的人生教育,这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张承志的第一篇小说是《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这里的“母亲”是人民、是生活,也是茫茫无际的大草原。这个“母亲”不只在关键的时候给过他温暖和扶助,而且还帮助他理解了真正的人生。在散文《无缘坂》中,张承志引用了佐田雅志的一首歌词,“忍啊,这难忍的无缘长坂,我那咀嚼不尽的,妈妈的微小的人生”。他动情地写道:“我是她们的儿子,现在已轮到我去攀登这长长的上坡。再苦我也能忍受,因为我的脚踏着母亲的人生。”与底层人民共同生活的经历,使张承志的创作初始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他并未将草原描绘为一块净土、一幅田园,他没有回避草原生活的贫穷与严酷,他所注目的是北方大地上那些“语言种族各异而命运相同的人们”,尤其是底层人民中最为艰辛的一群——劳动妇女的形象,构成了他的小说中最为感人的部分。在《缘夜》中,他真实地叙述了自己回城几年之后重返草原的感受:“生活露出了平凡单调的骨架。草原褪去了如梦的轻纱。”连那个在他的诗里被比喻为“欢乐的小河”的小姑娘奥云娜也长大成了一个“皮肤粗糙、眼神冷漠”的普普通通的蒙族妇女。小说主人公意识到:“生活总是这样,它的调子永远像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与少年,蒙古的长调一样,周而复始,只有简单的两句,反复的两句”。“生活只是交响乐中永远矛盾的第一乐章”。这种体验与感悟对张承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他看到了人生平凡中的艰辛与艰辛中的平凡,另一方面对于这种人生的承受又是宿命般的或者说是带有宗教意味的。这一切最终在《黑骏马》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与更为和谐的表达。 也许可以将《黑骏马》读作是一篇爱情小说,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的确蕴含着动人的朴素与真诚。但作者的思路是相当开阔的,小说的意蕴远非情爱主题所能概括。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故事”。九年之后重返草原的白音宝力格满怀的是极为复杂的情绪,旧日的恋情已无法追回,以往的一切又不能释怀,其实白音宝力格需要的是再一次在草原这个人生的课堂里清理自己的思路,他需要由过去给他一种指点。小说着重描写的是白音宝力格对于往事的追忆与愧悔;令他感动的是老奶奶和索米娅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忍、宽容与善良的人性品质和永恒的母性精神;震动他心灵的是由老奶奶和索米娅所代表的草原妇女的古老命运和草原生生不息的传统生活形态。重温草原使白音宝力格对于人生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获得了力量和平衡。小说的形式也是耐人寻味的,以一支叙述草原妇女命运的古歌贯穿始终,将一个现代青年的生活故事置入古老的背景之中,使之具有了一种永恒的意味和辽远的美。 看得出来,张承志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风格特征。这些小说多数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作者所偏爱的抒情散文的方式写成。它们注重的是作者主观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是主人公对于人生的种种体验和感悟,小说主观性极强的表达手段带有明显的作者自叙传的性质。但就小说内容而言,对草原生活的客观叙写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们构成了小说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也许正因为如此,《老桥》中的小说既是好读的,又是易于被人接受的。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人生观的形成固然重要,但作家自身的个性气质往往是决定作品风格的一个关键因素。张承志的个性气质在《北方的河》及之后的小说中越来越多地流露出来。 只能把《北方的河》读作是一篇个人自叙传式的小说,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作者对于北方的河的动情的赞美,很难理解报考人文地理研究生为什么是一次几乎是高尚的、悲壮的行为,很难理解小说对于母亲的种种碎细描写以及对于北京姑娘简单化的、内涵单薄的形象描绘。应当说小说故事本身是相当平淡的,只是由于主人公几近亢奋的情绪与英雄情结的渲泄才赋予了它不平常的意义。作为小说,《北方的河》是过于个人化和情绪化了。有趣的是这篇小说一直被认为写了“一代人”的“奋斗与思索”,而引来公众的赞赏。其实张承志强调的正是主人公的与众不同,“岩石与岩石分开了”,“他”是超乎众人之上的。对于一个渴望成为英雄的人来说,爱情也不过只是一个陪衬,与主人公对于北方的河流和对于母亲的强烈的情感依恋相比,“他”与北京姑娘之间的关系显得既冷淡又暧昧,作者似乎只是借北京姑娘与徐华北的形象解释一种世俗的“奋斗”之路。对此,主人公虽未加以否定,但那的确是他所不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