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万物萌生后成长的时节,由《中国故事》杂志社与连云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95当代通俗文学研讨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策划和紧张的组织筹备,在风景秀丽的滨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隆重召开。《中国故事》杂志社社长陈仁梁、主编王春桂、编辑孙丹作为东道主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故事》主编王春桂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蒯天共同主持了这次研讨会。 通俗文学从70年代末的勃兴,80年代中期的火爆,到90年代初的回落;从兴起时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鼎盛时期的褒贬不一,到90年代获得了生存空间,其间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在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日益丰富的今天,通俗文学的读者、作者、编者日益躁动不安。失去了浮华的通俗文学在世纪之交如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是理论界,也是包括《中国故事》杂志社在内的众多刊社思索不已的课题。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几位专家、学者、作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深层次的探讨。涉及范围之广、层次之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俗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育,已到了成长的临界点。在90年代,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通俗文学应以更开放的姿态沉着应对! 一 “精神文明建设的要领在于建设。” 这是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于光远先生对文化建设的真知灼见。应邀与会的八十高龄的于老在哲学范畴论述了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主要、次要矛盾不是个普遍的范畴,在一定的范围适用,在经济和文化的范畴内就不适用。”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经济和文化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因此,于老提出通俗文学的发展也重在建设并引申出阵地意识,主张“用积极的文学与消极的文学作斗争,用积极的文学抵制消极的文学,建设积极的文学扼制消极的文学”。 于老在会上介绍了他的短文《上帝厌恶真空》:“这是古代物理学家作出的一个概括:你只能使容器内的物质越来越稀薄,却永远达不到完全的真空。其实这也是空间物质特性的一种表述。自然界如此,社会生活中何尝不如此?在精神世界,如果只靠禁止和批判,则某些野蛮的、丑陋的、愚昧的东西即使被排除,另外的坏东西也有可能取代它们而占领精神空间。只有创造更多文明的、美好的、科学的精神产品并作好传播,传联文化的工作,才能有真正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的要领在于建设。” 通俗文学十几年来的曲折发展似乎是对于老这段话的印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后,通俗文学面临的课题仍是建设。 二 通俗文学之所以兴盛,是因为读者需要。通俗文学已不必再在“合法”与否的问题上争论不休。通俗文学期刊湖北有三大家,《中国故事》是其中之一。 王春桂(《中国故事》杂志主编):召集理论研讨会是《中国故事》的传统。一般每两年左右就召开一次。形式多样,邀请过不少专家学者献计献策。这次,有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有连云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积极努力,使我们四面八方的新老朋友聚会在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探讨我们共同关心的通俗文学,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代表,我非常感谢! 通俗文学在过去被称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是相对的。当代通俗文学发展的大致经历是70年代末兴起,80年代中期形成热潮,在全国形成了一股通俗文学期刊热。《中国故事》就是这时创刊的。这个高潮的到来与我国当时的政治气候的转变——改革开放有关系。到1989年开始回落,90年代走入平稳发展时期,各刊社都在注意提高作品质量、整顿自己的作家队伍,把刊物办得更精致一些,使各方面的读者都满意一些。目前我们感到,现在无论是办刊物也好、写作品也好、评论也好,首要问题已不是80年代对雅俗孰优孰劣,谁打倒谁的论争,而是如于老所言,是到了建设时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作家队伍、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把刊物质量提高。 湖北是全国通俗文学的基地。大型通俗文学刊物就有三家,《中国故事》是其中之一。这也是《通俗文学评论》在湖北创办的原因。《中国故事》从10年前创办始,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文化品味,追求体现独特风格的目标。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也是追求吧,叫做“中国气派、民族风格、曲高和众、雅俗共赏”。 现在通俗文学已是无处不在,大家身在文化界,从事研究或创作,每天都会主动、被动地接触大量的通俗文学,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给我刊提些诊断性的意见,也想听听各位对中国通俗文学发展的见解。 吴芝麟(《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副总编):通俗文学的话题谈了好多年,我同意大家的意见,通俗文学不必再在存在合法与否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现在各地的报纸,包括党报都有小说连载。上海的《解放日报》是较早搞连载的,后来还创办了杂志《连载小说》(现更名为《上海小说》——笔者注),这基本上是二、三十年代上海小报连载的继续。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是因为读者需要这些,读者需要这些故事性的作品。山东齐鲁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系列,几十套,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海上花列传》、《九尾龟》、《三言二拍》等等。只要是中国人,识点字或不识字的人都接触过这类东西,我们的土壤有这种丰富的渊源,百姓也有这个需求。纯粹的文学提供的层次要高一些,而通俗文学则是提供一个好的故事。所以对通俗文学来说,故事性更重要。《廊桥遗梦》虽然在美国畅销,但它更注重的是一种感觉、体验,读者很多,但每个读者的感觉并不一样。它在美国畅销,反映了美国普遍的文化层次。因此,本土的土壤、文化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