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但我国新文学从它一开始起,就吮吸着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主流之一的现代主义的果汁。如胡适的白话新诗,受到美国意象派诗风的影响;郭沫若的诗作,受到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的影响。撇开其它的种种主义不论,单以表现主义而言,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们,就予以相当重视。如创造社,在它筹备组团之初,郭沫若就很推崇表现主义,在《创造十年》中,郭沫若这样回忆:在五四时代,“特别是表现派的那种支离破碎的表现,在自己支离破碎的头脑里,得到了它的最适宜的培养基,托勒尔的《转变》、凯撒的《加勒市民》是最欣赏的作品。”在《自然与艺术——对于表现派的共鸣》一文中,郭沫若深情地呼喊:“德意志的新兴艺术表现派哟,我对于你们的将来寄以无穷的希望。”而另一位创造社元老郁达夫,在其《文学概说》中写道:“讲到艺术哩,却又除了表现(即创造)外,另外什么也没有的。”表达了对表现主义艺术的敬仰与崇拜。更有许多人,对表现主义文艺或积极评介;或汲取养份,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其艺术哲学思想,艺术技巧。这种种努力,在使外来的表现主义民族化的过程中,不仅使表现主义成为中国新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元素,提高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品位,而且给予中国新文艺的理论以新的美学内涵。 一 必须指出;对中国初期新文学作家产生影响的,是左派表现主义,这是因为本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情势与德国相仿,既有封建专制与社会黑暗的重压,又有人民的反帝反封建与反压迫反剥削的进步要求,更有一批进步的文艺家的存在。这些新文学作家与德国左翼表现主义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声相求,同志相从,要在中国传播表现主义的文艺,并以这样的文艺服膺于那个时代。 表现主义传播到中国大陆,是在1921年。这一年的《东方杂志》上,率先发表了马鹿的《戏剧上的表现主义运动》、宋春舫的《德国之表现派戏剧》。自此后,绍介、探讨和翻译德国表现主义的文字,在报章刊物上屡见不鲜。仅《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两种刊物,在1921—1929年间,刊发的有关文章将近20篇。进入三十年代,译介、探讨的文字虽然少起来,但又扩大到《现代》、《青年界》等刊物,介绍重心也由德国的表现主义转向美国的表现主义剧作家奥尼尔。 在中国传播表现主义的最初年代,重要的译介与探讨文章有:马鹿的《戏剧上的表现主义运动》、宋春舫的《德国之表现派戏剧》,愈之的《近代德国文学概观》、幼雄的《表现主义的艺术》,海镜的《后期印象派与表现派》、《狂飚运动》(译文)、《近代德国的文学的主潮》(译文》、厂晶的《“最年青的德意志”的艺术运动》(译文),程裕青的《德国表现主义戏曲》(译文),俞寄凡的《表现主义的小史》,章克标的《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陈小航译的凯撒剧作《从早晨到夜半》等。此外,还有刘大杰著的《表现主义文学》一书。 上述文字,对表现主义的热情传播与绍介探讨,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表现主义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与文学渊源。 (二)表现主义的思想特征与艺术特征。 (三)对表现主义的诗歌、戏剧分类,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评析。 (四)对表现主义及其流向作出评说。 在我国新文学初期,新文艺家们对表现主义如此热情,正如沈雁冰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中所说的:“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来,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我国新文学初期对表现主义的介绍、探讨,不只是对一种外国文学现象的了解与研究,还更主要的是窃得别人的火来煮自己锅里的肉,建设我国的现代主义的文学及创作理论,加快我国新文学向世界现代文学靠拢的步伐,是为着与世界现代文学接轨。 二 表现主义的传播,对我国新文学带来直接影响之一,是促成了两个新文学社团——创造社与狂飚社的先后成立。陶晶孙在《中骨记·论创造社》中回忆到郭沫若在1920—1921年筹建创造社时对表现主义的推崇。尽管这个社团的成员有的倾向浪漫主义,有的倾向新浪漫主义,有的倾向表现主义,表现了一种多元的选择,但它毕竟是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而成立起来的一个新文学社团。另一社团狂飚社,则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文坛上又一次掀起的狂飚运动的感应。当时,柏林的《狂飚》是德国右翼表现主义的中心和代表。1924—1928年,高氏三兄弟借用了这“狂飚”的名称,而另行其实,组成了“狂飚社”,1924年9月,高长虹等在太原创刊了《狂飚》月刊;1924年11月,高氏三兄弟又在北京《国风周报》上办起了《狂飚周刊》;1925年3月, 他们发表《狂飚运动宣言》,正式提出了以反抗旧传统,宣传进步的科学文艺为主要内容的“狂飚运动”。这个《狂飚周刊》在1925年1月停刊后,在1926 年10月,高长虹等又到上海活动,复活了《狂飚》周刊。但到1927年1 月又停刊,不久,高长虹象德国表现主义者推崇戏剧一样,成立了狂飚演剧部。1928年11月,高长虹又创办了《长虹周刊》,1928年底,又出版《狂飚运动》综合月刊(仅出版1期)。 二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这场狂飚运动,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创办了各种刊物,出版了几十种“狂飚丛书”,前后虽仅数年,但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印痕。 表现主义的传播,对我国新文学的影响之二,是促成了我国表现论艺术哲学的发生。从胡适等人对文学革命的发动到1921年沈雁冰等人组建成立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艺的艺术哲学取的是以反映论为基石的现实主义形态,它主要参照与借鉴于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与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现实主义;它着眼于文艺的外部关系,从文艺与生活的关联上去论说。而受表现主义影响的创造社,则在另一个方向上建立自己的艺术哲学,它以德国表现主义与其它表现论为自己的参照系;它着眼于文艺的内部规律,从文艺与创作主体的关联上去论说。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