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研究 作家的得创作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传播者。作家的作品,不仅要有思想,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活动,还要有深蕴的文化内涵。好的作品,不仅使读者了解故事的结构,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还能使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如恩格斯评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读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所学到的东西,“要比当时所有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读好的作家的作品,如啜醇酒,有滋有味,读完余音绕梁三日,回味无穷。因此,作家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要厚积而薄出,才能创作出耐读的好作品。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据专家统计,仅定义就有一百八十一种。《辞海》在文化这个条目中是这样写的:“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本文所说的“民族文化在刘绍棠作品中的积淀”,不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也不能完全包括,这里说的“民族文化”,是某些带有民族特点的精神现象和文化修养方面的成就在作品中的体现。 因此,本文想从“传统美德在刘绍棠的作品中的体现”、“古典作品和民间文学对刘绍棠作品的影响”、“典故和古诗词在刘绍棠作品中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传统美德在刘绍棠作品中的体现 任何一个作家在作品中,都无法回避道德问题,不是道德建设的促进者,就是道德建设的破坏者。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而一部《废都》,也可以导致少年张德军因强奸未遂而扼死他的表妹。所以,每一个作家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考虑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可能引出什么样的道德效果。 刘绍棠的作品,不管是他的小说,随笔或散文,都使人有一种正气磅礴、激昂向上的感觉,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他的作品没有颓废、荒淫、堕落,在不得不写到消极的东西时,也都是用贬义的笔法、使读者明辨是非而决不会误入歧途。所以如此,因为刘绍棠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明确的创作目的。刘绍棠给自己立下的誓愿就是:“要忠于党,孝于人民”。他认为:“一个作家,必须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只要时刻想着广大人民群众,想着精神文明、社会效果,想着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想着人品和文品不可卑劣,便能曲高和众,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他有四个“绝不”;“绝不趋炎附势,绝不朝秦暮楚,绝不墙头草随风倒,绝不贪小利而忘大义。”(《如是我人》)所以刘绍棠的作品,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全力以赴地表现、讴歌真、善、美。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正义的颂歌,是民族道德的具体体现。 侠肝义胆,扶危济困 民族道德不外四个方面: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二,社会公德;三,职业道德;四,关于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道德表现。在这些方面,刘绍棠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但他的作品突出表现的,是侠肝义胆,扶危济困。燕赵一带,自古多出慷憾悲歌之士,荆柯刺秦王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传为美谈。刘绍棠有这样的概括:“我的家乡农民非常豪爽仗义。久远的历史不必追述,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余波,在我们家乡直到康熙年间才平息下去。清朝末叶,义和团运动又在我家乡兴起……辛亥革命的志士,为推翻满清王朝抛头颅洒热血……大革命失败后的农民暴动,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我的家乡大地上洒满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鲜血。”(《刘绍棠小说选自序》)刘绍棠家乡的人民,多少年来深受这种侠士风格的影响,慷慨大方,舍己为人的故事比比皆是。 刘绍棠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可以说是扶正祛邪的檄文。他的十多个长篇,30多个中篇和100余个短篇,所表现的,都是正义战胜邪恶, 正确纠正错误,读后使人受到鼓舞,奋发向上。他早期的作品,短篇小说为主,如《青枝绿叶》、《红花》、《大青骡子》、《蔡桂枝》、《新式犁杖》等,都是反映建国初期获得解放的京东北运河两岸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济上获得翻身解放,在政治、思想上也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塑造了如井兰子、桑贵老头等顾全大局,舍己为公的典型。 1958年以后,刘绍棠被错划为右派,在漫漫22年的岁月中,在处境十分艰 苦的条件下,写出了《地火》、《春草》、《狼烟》三部长篇,塑造了蒲葵、俞昌蒲、夏竞雄、龙乌骓、叶荷、雷响等一批在党的直接领导或影响下,向敌伪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忘我斗争的典型。粉碎“四人帮”以后,刘绍棠的错划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恢复了名誉,重返文坛,开始了他创作的高潮,作品如涌泉一样喷射而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出版了《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柳亭说书》、《这个年月》、《十步香草》、《野婚》、《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等8个长篇,和《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小荷才露尖尖角》等30多个中篇。在这些作品中,通过一大批典型人物,体现了京东北运河两岸人民主持正义,舍己为人,反对邪恶的高尚风格。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道德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对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做出了自我牺牲的程度。一个人为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做出了自我牺牲,他的行为就具有道德的价值;牺牲越多道德价值就越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伦理学教程》第174 页)谈刘绍棠的作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他人、集体和社会作出自我牺牲的人物。《蒲柳人家》在体现这种思想方面获得很大的成功。在这个中篇中,作家精心刻画了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和柳罐斗几个性格豪放、见义勇为的人物。农村姑娘望日莲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在花鞋杜四家当童养媳,挨打受骂还吃不饱饭,她的未婚夫当兵一去毫无音讯,干爹何大学问、干妈一丈青大娘,为了搭救望日莲,成全她与周檎的婚事,不顾自己家境的贫困,硬是拿出他家的“半壁江山”——四亩地,二亩为望日莲赎身,二亩做陪嫁,老两口主婚,要风风光光地为望日莲办喜事。为此,“望日莲感激涕零,双膝跪在干爹干娘面前,抱住二老人家的腿,哭着说:‘爹呀,娘呀!我不能割你们身上的肉,我不要那二亩地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