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解放以来的蒙古族小说分为两部分:前草原小说和后草原小说。这样划分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历时态标准:前草原小说开始于解放初期,以玛拉沁夫、扎拉嘎胡、敖德斯尔等为代表;后草原小说由1984年白雪林《蓝幽幽的峡谷》开始,随时间向后延展。但这个标准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因为属于前草原小说的一些作家在1984年以后也有作品问世,却不能将其归于后草原小说。 另一个标准是共时态标准:所谓“前”与“后”,各指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说法,在社会发展中,用“后”这一缀词,一方面是对业已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对尚未到来的未来先进工业社会感到迷惘的“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它说明人们正在进入的一种过渡性时代。“后”,正表现了这样一种不前不后的“过渡间隙感”。我所谓的“后草原小说”,也含有这种意思和感受,即它表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这个新旧夹缝期的某种精神和价值模式。它表现为:“消灭”英雄、人性的负面因素、“无深度”、阴柔的美学形态、强调内在的和内心的自省性意识等…… 这篇文章以描述后草原小说为主。它不是当代蒙古族小说史,而只是指出当代蒙古族小说从什么时候发生和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会变化。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对前草原小说也作了简略的概括。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概括,那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 一、关于前草原小说的概括 第一、内容更多的以题材取胜,审美价值更主要的体现为题材本身的价值。 前草原小说在内容上主要表现的是蒙古民族由革命战争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这段历史,当然不能否认这些小说在处理人物时对人物所发生的心路变化轨迹做了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描写,但正象茅盾曾指出的那样“……这些人物有一般的性格,但没有个性”。这种意见对前草原小说是有普遍意义的。人物性格,特别是人的深层的精神及心理特征,并不是这些小说关心和注目的,被关心和注目的是如何真实和准确地反映这个历史(战争、战斗)本身。也正因为如此,前草原小说的题材及主题,多为当时时代、社会的主要或重要的问题,重大题材多,重大主题多。由于这些题材和主题是历史发展某个阶段的具体反映和写照,所以,题材(主题)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但是,这段历史(作为它所反映的题材)毕竟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同样经历过的,对不同民族的每一不同个人来说,在这个相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心路变化轨迹是基本一致性的。前草原小说描写的正是这种“一般的性格”,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形象逊色于作为特定历史真实反映的题材(主题)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魅力。 第二、前草原小说注重表现显性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带有明显的传统性,成为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时的最鲜明的特征。而唯其鲜明,也使之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蒙古族的绝对标志。后来所谓的“奶子味”、“草原味”的叫法,正是这种标志在理论中的反映和表现。 第三、在民族性格上以写正面品性为主。这些性格更多的是人性中优秀美好的属性。是既为蒙古民族所具有,也同时为其他民族所具有的人类共同的属性,比如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等。也正因为民族性格以正面品性为主,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人类最优秀的属性,这就使得前草原小说中的牧民始终处于一种让人仰视的地位。即使有两种不同的牧民形象,也往往只是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区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思想而已。小说更多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解放初期那段真实的历史本身。 前草原小说是产生它的那个时期和时代的高峰,它代表了当代蒙古族小说在那个历史阶段所可能和能够取得及达到的最高成就和水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高峰,承认后代也有后代自己时代的高峰,并不意味着也根本用不着以否定前代的高峰而为自己的界定。所以,说前草原小说代表的规范结束,并不是否定其成就。事实上,作为一段文学史的标志和成就,它也不是说否定就可以否定的。 “文革”结束到1983年这个时期,是小说(也当然包括诗歌)非常活跃的时期,至今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伤痕、反思、改革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但这时期的蒙古族小说却没有出现过它们曾出现过的轰动性的辉煌,虽有云晓缨等一些新作者,作品却都不过平平,其美学形态及特征和前草原小说相似,成绩就远不能与之相比了;而一些老作家的作品,如玛拉沁夫《爱,在夏夜里燃烧》也已明显表现出后劲不足,就像是一首雄壮乐曲结束时越来越弱的拖拍和余音。 而这时候,新的读者群已经形成并成熟。这部分读者包括经过“文革”成长起来的人和“文革”后出生的人,他们的欣赏趣味完全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因此,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实的故事体、充满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前草原小说规范,已很难满足新的读者的需要。旧有的小说规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原有的老作家少有轰动性作品问世,新作者的作品既没有突破原有规范,而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又远不足论道,所以,这时期是蒙古族小说创作的低谷期。但同时也是酝酿、思索的时期,就好比退潮意味着又一次涨潮。 二、后草原小说 后草原小说起始于1984年,以白雪林的《蓝幽幽的峡谷》为标志。相对于前草原小说的整齐规范,后草原小说明显表现出取消中心的非同一性。因此我虽然提出区分标准,对前草原小说和后草原小说进行了划分,但在后草原小说这个松散的范畴内,又有迥异的各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