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十年代桂林文化城的一些鲁迅研究专家对《阿Q 正传》的主题作了相当深刻的探讨。邵荃麟的“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观点与欧阳凡海的“追求革命动力和发掘革命的种子”的看法具有互补性。认为特别是当时邵荃麟关于《阿Q 正传》思想意义的论述更具有空前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至今仍能给人巨大的启迪。 关键词 作品主题;作品思想意义;阿Q主义;典型性格内涵; 社会政治寓言;教育价值;社会价值;思想价值 《阿Q正传》的主题和思想意义是《阿Q正传》研究中的复杂问题之一,40年代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专家们也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942年5 月桂林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欧阳凡海的巨著《鲁迅的书》认为,鲁迅在写《知识即罪恶》时的认识已经起了变化, 因此“在《阿Q正传》中的热情,起了一种目的意识性的变化,这便是说,他不仅仅单纯地寄他的同情心于阿Q身上,并且……想从阿Q身上发掘革命的种子。”他又说:“作者由于思想跨进,想在阿Q身上发掘革命的种子, 无形中使《阿Q正传》所欲表达的主题复杂化了。 ”邵荃麟不同意欧阳凡海关于《阿Q 正传》的主题是“追求革命动力和发掘革命种子”这种提法,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长篇评论,发表于1942 年10月桂林出版的《青年文艺》(双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在论证欧阳凡海的看法不能成立之后指出:“一部《阿Q正传》与其说是奴隶的革命史, 无宁说是奴隶革命失败史,或者说是奴隶的被压迫史,从这部血泪的历史中间使我们不仅清楚地看到奴隶是在反叛着,而且更看清楚奴隶自己的弱点,使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去奋斗,并且和自己的弱点去奋斗,只有从这种奋斗中间,才能够孕育新的革命种子,然而却不在阿Q的身上, 而是在阿Q的后代——中国新的农民的身上了。”因此,“《阿Q正传》还不仅是阿Q 的奴隶根性暴露史,并且也是所有中国人奴隶根性的暴露。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谓国民弱点的暴露。”即认为,《阿Q 正传》的主题是“暴露国民的弱点”。 从当时至现在,鲁迅研究又前进50多年了,今天回头去看,对于《阿Q正传》主题问题的这些分歧,应当怎样评价呢? 我们认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两人对主题这个概念的认识都是正确的。50年代以来不少文学史和文艺评论文章将主题这个概念胡乱运用,使初学者往往难以辨清。例如有人说什么某作家喜欢描写恋爱的主题、某作家喜欢描写改革的主题,其实这些主题指的是题材;又如有人说:“鲁迅的小说,不论是《狂人日记》还是《祝福》、《离婚》,都是一个主题:反封建。”这里的主题实际上是指作品中所提出的基本问题。另外还有人把主题与思想意义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其实思想意义主要是指读者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认识说的,在文学研究中属于比较主观的流动的东西;主题则主要是指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说的,在文学研究中是比较客观的固定的东西,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作品的基本题材所表现的作家创作的思想意图。欧阳凡海和邵荃麟说的《阿Q正传》的主题, 都是说《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所以对主题这个概念的认识, 他们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其次,邵荃麟认为《阿Q正传》的主题是“暴露国民的弱点”, 显然比较正确,这因为它是根据鲁迅自己在《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中说过的:“《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 这提法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而今已为许多研究者所公认。50年代,李何林正是以这些为根据,进一步具体概括出“《阿Q 正传》的基本主题和基本思想,是对于辛亥革命前后各阶层人的精神胜利法的揭露和批判。”〔1〕 再次,我们应当指出,对于《阿Q正传》主题的提法, 邵荃麟的虽然比较正确,但是并不完满,欧阳凡海的提法不够准确,然而也有科学的成分:其一,他说“《阿Q正传》所欲表达的主题复杂化了”, 这就是说鲁迅在《阿Q正传》里所表现的主题不是一个, 至少是两个以上,这种提法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因为一个作品一般只有一个主题,但是,比较大型的或比较复杂的作品,往往也出现多主题的现象,有的在一个正主题之外还有一个副主题,有的在一个正主题之外,还有几个副主题。众所周知,《阿Q正传》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作品。其二,在《阿Q正传》主题研究史上,如果说邵荃麟是代表比较正确的一派的前辈,欧阳凡海似乎可说是倒“副”为“正”一派的叔祖。1960年7月14日《天津日报》发表南开大学中文系1956级写的《阶级论还是人性论?》一文就认为:“鲁迅先生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提出了农民的出路问题,这就是‘阿Q正传’的基本主题基本思想。”1977年9月由某所师范大学编写的《鲁迅作品选讲》认为“在《阿Q正传》里, 鲁迅通过对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高度艺术概括,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事实,指出了中国进行一场新的革命的必要性;说明了农村阶级关系没有丝毫的变化;封建的统治没有被摧毁,农民的命运没有得到改变,既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证据,也是这场革命失败的原因,又是中国需要一场新的革命的理由;还表现了农民身上蕴藏着的强烈的反抗要求,说明他们应该而且必将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显示了对革命前途的信心。”不难发现,欧阳凡海的看法与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接亲缘关系。其三,欧阳凡海提出的鲁迅“想从阿Q 身上发掘革命的种子”说虽有不准确之处,把它当作《阿Q正传》的第一主题尤其不妥, 但是在欧阳凡海之后,40年代末茅盾也提出了鲁迅的小说进行对革命力量的探索,50~60年代,以陈涌为代表的研究者们,更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把鲁迅小说置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革命力量的高度去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以,如果欧阳凡海把上述提法修改为鲁迅通过《阿Q 正传》也探索了中国革命问题——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提出了农民参加革命诸问题,就恰好是对邵荃麟关于《阿Q正传》主题说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