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启了东亚合作的新局面,新地区主义的兴起成为东亚冷战之后最为深刻的地区变化之一。地区主义在重塑东亚地缘格局的同时,也在重塑东亚国家的地区意识和地区认同,使得东亚国家以地区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和周边世界。东亚地区合作进展迅速,以东盟、“10+1”、“10+3”、中日韩合作和东亚峰会(EAS)为标志的地区合作架构不断完善和充实。与地区合作的成功典型欧盟相比,东亚地缘政治远为复杂多变,中国崛起、地区内不同国家博弈、域外力量介入加上东亚国家之间的历史恩怨和地区内繁杂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掣肘,注定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大不同于欧盟,更多地呈现出东亚文化与地缘的特色。因此,东亚地区主义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政策层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东亚合作新局面也开启了国内学人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关注和研究。他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和路径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演进、现实实践及未来前景的研究是深入而令人尊敬的,使这一研究领域以大致详尽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他们也在尝试应用不同于西方理论的分析工具来研究东亚地区主义。尽管已有的研究有着诸多的共识,但争议也几乎同样多。毫无疑问,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基础和起点。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历史、实践和理论三个视角进行系统梳理,并将我们的一些思考陈列其间,以期裨补阙漏,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有着广泛综合性的参考文本。 一、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与新地区主义 1997年,备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东盟意识到在东亚需要一个强健有力、范围更大的地区组织,以抵御全球化的风险。同年12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首次“东盟+3”(当时为9+3)首脑非正式会晤机制成为东亚新地区主义的标志。正是在1997年前后,东亚地区主义开始真正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并将之纳入研究视野,成为研究中的一个议题。① 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1997年12月“东盟+3”合作机制正式确立为界,前者为旧,后者为新。从严格意义上讲,迄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主义只有1967年成立的东盟和1989年建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的意义在于为东亚地区主义贡献了至今仍然适用的“东盟模式”,也为地区合作中的国家行为提供了一系列规则和规范。②APEC在20世纪90年代的运行,将地区合作的范围覆盖整个东亚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有弹性的制度性框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发展”,③除此之外,它似乎预示着“有关东亚区域主义的任何构想应该牢牢把握开放主义和非排他性这一基本原则”。④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东盟还是APEC都以开放性作为其地区合作的特征,这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旧地区主义之处,也体现了东亚合作的特点。⑤在关于东亚旧地区主义梳理与研究的文献中,耿协峰所做的工作尤为系统,他将东亚旧地区主义分为四个阶段:“以‘华夷秩序’为特征的东亚体系阶段(19世纪以前);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的亚太体系阶段(1861-1911年);以‘大东亚共荣圈’为特征的亚太体系阶段;以‘冷战共处’为特征的亚太体系阶段。”⑥基于耿文的观点,以“华夷秩序”为特征的东亚体系大致可作为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起点。 学者们对东亚新地区主义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新地区主义兴起的背景、发展过程、特征及意义等方面,争议则集中在低制度化、不干涉主义和开放主义三个方面。 (一)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东亚地区主义兴起的背景,包括国际、地区和大国三个层面。王学玉的论述从国际层面展开:从国际政治变化的角度看,冷战终结带来全球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一方面,随着超级大国控制、割裂地区力量的削弱,地区的自主性与整体性特征得以恢复;另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也揭开了众多民族国家难以驾驭的地区性问题的盖子,地区协调与合作的内在动力陡然增强。从世界经济变化的角度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刺激了地区主义的复兴。⑦地区层面的解释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王庭东认为“东亚地区各国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地区经济融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中国、东盟的经济改革,日本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90年代以后‘四小龙’及东盟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⑧傅新认为,东亚新地区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经历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经济体迫切需要推进东亚经济发展模式(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EADM)的变革与创新,以重返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轨道。⑨国家层面的解释更多关注美国政策的转变。肖欢容提出,新地区主义的出现与美国对地区主义政策态度的改变有关。美国为APEC设定开放主义的原则、提出美洲自由市场计划以克服欧共体发展的影响,以人道主义干预使命为幌子,强制推行北约的“战略新概念”以控制北约,也反映出美国试图控制新地区主义的战略实践。⑩ 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历程始自1997年12月确立的“东盟+3”地区合作机制。但究其渊源还要回溯到1989年成立的APEC,它第一次将地区合作的范围涵盖到整个东亚,而且为地区经贸合作搭建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为新地区主义的出现起到了催化的作用。(11)1990年12月,马哈蒂尔提议构建“东亚经济集团”,以整合整个东亚,应对西方经济区域集团日趋激烈的竞争。尽管这一倡议由于各种原因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东亚国家的广泛响应,但是一种新的东亚地区合作理念由此产生。(12)东亚作为一个区域集体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是1995年召开的亚欧合作会议,东盟成员同中日韩一起与欧盟国家作为两个区域集体建立了合作框架。(13)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真正启动了东亚新地区主义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货币地区主义”。2001年的恐怖袭击事件为建立“安全地区主义”拉开了序幕。2003年的SARS危机则启动了“社会地区主义”的探索。(14)进入新世纪,新地区主义进程步伐明显加快,一则地区政府间合作的框架日趋丰富,并且出现了民间交流的地区合作“第二轨道”;二则东亚共同体探索已经进入越来越多国家的视野,尤以日本的态度转变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