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1)04-0078-13 修订日期:2011-03-11。 自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至今,将近20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朝核问题在跌宕起伏的进程中不但没有获得解决,朝鲜反而在拥核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朝核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或者说,影响朝核问题走向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么?在过去的分析中,或倾向于强调美朝之间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和政策对立,①或是强调朝鲜出于安全、独立自主或核诱惑等方面原因激发的强烈拥核动机,②或是强调朝核问题牵涉多方面因素(如无核化、朝美关系正常化、美国东北亚战略等)的复杂性。③这些结论均有其道理,但概括均不够全面,具体表现在:其一,互不信任并非对抗的终极原因,而是长期对抗的结果。其二,朝鲜确实拥有强烈的拥核动机,但包括中、美等国在内的其他各方反对朝鲜拥核的愿望同样十分强烈,这些国家既能给予朝鲜以诱惑充分的“胡萝卜”(如中国的援助与美国承诺的关系正常化),也能给予朝鲜以难以承受的“大棒”(如美国对其核设施的精确打击与中国中断所有援助)。这些国家如果有足够的意愿,是能够迫使朝鲜弃核的。④其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解释模式也有不足: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何种因素起着根本性的影响?仍然缺乏更加系统与深入的分析。事实上,这种多因素解释的最大后果是导致一些研究成果不愿意对朝核问题的症结做出明确解释,反而对朝核问题的走向与前景更加措词谨慎。 总体上看,既往的解释主要是从单元层次,特别是朝鲜的政权性质与战略选择来分析朝核问题的。而要从根本上理解朝核问题的根源与走向,有必要借助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华尔兹(Kenneth N.Waltz)的观点:结构才是解释国际政治的合适层次。他认为,国际政治理论应该是一种系统理论,着重要解释的是经常发生和重复出现的现象,而不是立足于单元层次的还原主义方法所关注的变化。⑤这个观点尤其适合于朝核问题。在经历了两次危机与多次反复之后,对细节的解释与预测已令人厌倦,更加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为什么问题总是循环往复、僵而不决。而要解释这种“经常发生和重复出现的现象”,了解相关各方安全行为的根源,就必须像华尔兹那样深入到结构层次。当然,笔者这里要分析的不是华尔兹所说的那种无政府结构,他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关于国际政治的一般理论,而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一个具体的安全问题,因此也就从一个具体的结构——半岛安全结构入手。笔者注意到,已有一些学者初步意识到安全结构与朝核问题的关系,将朝核问题的症结归结为朝鲜半岛安全结构转型进程中的朝美战略冲突。⑥这些成果是有益的,但也只是初步的,并没有清晰地论述安全结构与朝核问题走向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这些成果将视野仅仅集中在朝、美两国身上,忽视了半岛安全结构中其他各方如中、韩的影响。这些国家在朝核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它们排斥在结构分析之外是不适宜的。 一、冷战前后的半岛安全结构 华尔兹将结构理解为国家的排列和组合方式。⑦对安全结构来说,应该包括三个变量:行为体的数量、行为体之间的能力分配和安全关系。行为体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安全结构是多极还是两极,行为体间的能力分配决定了安全结构状态:平衡还是不平衡,而行为体之间的安全关系则决定了安全结构的性质:合作还是对抗。华尔兹不关心行为体间的关系,因为他认为单元间的能力分配就决定了彼此间的关系,能力较小的国家总会团结起来去平衡能力较大的国家。在这一点上,另一位现实主义者沃尔特(Stephen M.Walt)的观点更加符合现实。他指出,威胁不仅是来源于综合实力,而与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有关。⑧换言之,国家间的安全关系并非总由能力分配来决定,两者是不同的变量,能力分配只有考虑到安全关系时才有意义。如在两个相互友好的国家之间,力量悬殊不会成为问题,但如果在两个敌对国家之间,这就会成为问题。 在朝鲜半岛,安全结构的首要行为体当然是朝鲜和韩国。半岛自从1948年正式分裂成两个国家之后,南北之间一直处于对抗状态,是半岛安全结构最直接的当事方。由于朝鲜战争,并非半岛国家的中、美两国也是这一安全结构中的行为体,这两个国家的军队卷入了朝鲜战争,并直接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朝战结束后,美韩在1953年10月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此后美国军队一直驻留在韩国,目前仍然拥有战时对韩国军队的指挥权。中国军队虽然在1958年撤出了朝鲜,但两国于1961年缔结了带有军事互助性质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半岛对两国的安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的门户,是中国致力于维护周边稳定的重要一环。美国虽远隔重洋,却视其在半岛的军事存在为其东北亚安全战略的基石。由于中美对半岛的介入如此之深,如果撇开中美两国,就理解不了半岛的安全结构。至于俄罗斯和日本,它们虽然是六方会谈的参与国,但涉及的利益相对较少,而且缺少直接参与的力量,对半岛局势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能算作是半岛安全结构中有意义的行为体。为了分析的简便,本文将不予涉及。当然,俄罗斯的前身苏联不同,它不但对朝鲜拥有直接的影响力,而且半岛本身就是它与美国的角力场,因此是冷战时半岛安全结构的当事方,且其重要性可能还要大于中国。但在冷战结束之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在半岛安全结构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 冷战时期,朝鲜半岛上形成了附属于全球冷战结构的两极结构。一方是韩美同盟,另一方是朝鲜与中苏的同盟(苏朝两国在1961年也签订了含有军事协助内容的《友好互助合作条约》),虽然行为体数量的总量不只两个,但由于分别形成了两个对抗的同盟,完全可以视为两极而不是多极结构(参见图1)。其间中苏经历了一个由合作到分裂的过程,但在与美韩对抗方面,这三个国家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对当时安全结构的第一次冲击或许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两极结构开始现出裂痕。但由于中国仍然承担了对朝鲜的军事义务,与韩国仍然保持敌对关系,因此并未伤及两极结构根基。总体来讲,冷战时期半岛安全结构基本上是平衡的、稳定的。在力量对比方面,美苏都是超级大国。从朝韩方面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北方的经济还领先于南方,军事力量也强于南方。但是,美国在韩国直接驻扎着军队,而中、苏都没有军队。另外,美国从1958年开始就在朝鲜半岛南部及其临近地区部署了大量核武器,并为韩国提供了核保护伞,而中、苏虽然承担了对朝鲜的军事义务,但并没有明确核保护的义务。这样,双方就保持着一种力量大致均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