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是活跃于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他生于1915年1月3日,原籍江苏省宜兴县。本名蒋锡金;锡金,是他的常用笔名,此外还用过霍亭、束胥、长庚、蒋镛、蒋策、S·K等十余个笔名。 锡金从1932年开始为地方报纸撰稿。1934年春,当他19岁的时候,即在上海《申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由一个业余作者成为专业作家,全力投入抗日文艺运动。1938年至1945年间,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锡金由武汉到广州,又由广州到香港,再由香港到上海“孤岛”,一直在文艺战线上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一批宣传和歌颂抗战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作品,同时积极从事文艺理论和批评工作,并参加多种抗战文艺刊物的创办、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对抗战文艺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锡金由南方来到东北。1947年冬被分配到佳木斯东北大学(即今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授至今。进入学校后,由于工作性质的改变和教学任务的繁重,锡金的文艺作品就不再多见。这样,他的创作生活也就基本上限于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之内。由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未曾收集出版,至今仍散见于当时的各种报刊中,所以有关评论也极为少见。 一 在锡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诗作大都写于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初期。除1941年由上海泽上社出版的诗集《黄昏星》收入他的一部分抒情诗外,其余大部分诗作均未入集。同当时的许多革命进步诗人一样,锡金的诗作积极配合了当时的现实斗争,发挥着打击敌人、鼓舞人民斗争的积极作用。 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控诉白色恐怖的罪行、坚信光明未来的到来,是锡金三十年代诗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暮》、《雾》、《西河桥》、《火车》、《挑水的》、《抢米》等诗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暴露着统治者的罪恶。 诗中反映了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残酷屠杀革命人民,甚至滥杀无辜。江河中经常可以看到漂浮的流尸;“那流尸全让硫酸给烂去了脸皮/顺流而下,满江全蒸发着尸气。”(《流尸》)这是对敌人的强烈控诉!在另外的地方,还有“无数的被害的尸体”,他们“已经被射得鲜血淋淋”(《笑容》),这是集体屠杀!有的人被杀害后,虽然“他的尸身也被搬走了”,“但血渍滴在地上,染在每一个人的心上”(《一个人的死》)。诗歌告诉人们,屠杀者的罪恶是抹不掉、擦不净的。对于帝国主义屠杀者,锡金更在诗歌中让中国人民牢记他们欠下的血债:“记念着吧,伙伴!五月的/炎毒的太阳炙干了我们的血/也在这当儿我们惊醒了/那给恶者出乎意外,大吃一吓。”(《五月》) 锡金的诗歌,一面控诉着敌人的凶残和暴虐,另方面也歌颂着革命人民的英勇不屈和对光明未来的坚信。在敌人的屠杀面前,人们“要去死线上夺取一条生路”,他们绝不屈服;所以尽管今后“更会有千万流尸接连往海上飘”,但是,“不做奴隶!流尸也要张着嘴叫。”(《流尸》)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更是视死如归;他们被惨杀了,“却还是自若地笑着/象无关心于自己的命运。”(《笑容》)诗歌揭示, 尽管牺牲者往往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没有关系,因为在新的革命潮流中,在复仇的火焰中,进军的号角吹响了:“是我们的号角响了/ 那在远方和近处呼应着的/风给带向全世界播扬/将从黑夜直吹到天明。”(《号角》) 现实是黑暗的,敌人是凶残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胜利是必然的,这就是锡金早期诗歌所要昭示给读者的。 抗战爆发后,1937年至1940年间,是锡金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创作了多样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宣传抗战必胜,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极富鼓舞力量。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面前,诗人满腔怒火,强烈控诉了敌人的侵略罪行,热情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1937年9 月发表的朗诵诗《胡阿毛》,就在揭露日寇侵略罪恶的同时,热烈赞颂了“一二八”战争中为消灭敌人而英勇献身的汽车司机胡阿毛。日军抓到了胡阿毛,强迫他开车运送炮弹和兵士到火线增援,胡阿毛却伺机把车开进了黄浦江,与敌人同归于尽。在新的反侵略战争中,诗人号召:“让我们无数的胡阿毛结成一条铁鍊”。“看,我们都是胡阿毛/侵略者怎么把我们征服得了。” 在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中,诗人看到了中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坚信最后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人民。在武汉、在广州、在上海,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热情和力量。在武汉,“江岸的清晨/一抹淡雾吹散开了/成群结队的人走过/ 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江岸》)在广州,“孩子们唱过了引人的齐唱/ 年青的宣传员嘶哑着高嚷/看啊,随着手舞脚顿/热泪先挂下自己的脸上/ 不识字的汉子也走上台来/
,请你替我写封信到前方”(《广州即景三章》)。在上海,“啊,哭泣的眼睛/抖动着的手;我知道/从你们献出的这一份份/虽然艰难和容易全不相等/可是相同的却是一颗颗/ 沉浸在创痛里的民族的心。”(《义卖运动》)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全民抗战的决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