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1)02-0003-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突发里氏9.0级“东北地区太平洋沿海特大地震”①,并引发了波及范围广阔的巨大海啸,灾难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一侧大部分区域,还造成严重的次生灾难,使福岛县为中心的多座核电站中,先后有十个核反应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核泄露危机。强震、海啸与核事故“三位一体”,形成了格位相同、本体一致的复合型大灾难,使日本深陷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据各国气象、地质部门的初步分析,这场特大震灾给日本列岛造成了整体位移,日本由西向东挪动了数厘米。② 区区数厘米相对于日本在亚洲和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微乎其微,在版图描绘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特大震灾给日本政治地图造成的“位移”,却远远超过地理位置上的变动,进而引发人们对灾后日本政治走向与流变的种种思考。 一 震灾为菅内阁解困但也埋下深深的政治隐忧 众所周知,特大震灾发生前菅直人内阁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对当时的菅直人首相来说,内有小泽集团对峙,外有占据参议院多数议席的在野党进攻,“扭曲国会”状态下政府提出的补充财政预算几乎无望通过。按照共同社网站上《编辑杂谈》的说法:“目前的民主党政府已完全放弃了原本的施政方针,首相菅直人无法发挥领导能力。在国内政局上,他不能让前党代表小泽一郎退党,无法平息党内的混乱,而国会运营上力图与社民党合作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而且,就原定4月10日投票的统一地方选举来说,选情预先调查的结果也明显不利于民主党。甚至发生了民主党爱知县地方支部要求菅直人辞掉首相与党代表职务以利于民主党的地方选举的“内讧”。进入3月,媒体人士开始议论“后菅直人政府”的种种话题,《文艺春秋》甚至提前策划在4月刊出专号《菅直人拒绝“退阵”,就只有以解散国会“自爆”》,其他杂志也纷纷推测哪个政治难题会最终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孰料一场灾难性的大地震与海啸挽救了摇摇欲坠的菅直人政权。灾难降临,迫使政治对手间“政治休战”。尤其是灾难紧急对策机制启动后,在野党为了不背负干扰救灾的骂名,只能暂时停止对政府的攻击,政府方面也尽量寻求与在野党达成一致意见。 首先,在补充预算方面,为了避免因预算不到位拖延灾后重建进程,执政党和在野党有必要就补充预算案取得一致意见。鉴此,内阁国家战略担当大臣玄叶光一郎3月22日在内阁会议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政府将起草三个补充预算案。 其次,在野党方面也积极投身救灾相关政治活动。3月16日,国会举行旨在讨论如何应对东日本大地震的“各党、政府震灾对策联合会议”上,在野党方面纷纷要求政府尽快提出方案以解决目前物流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自民党政务调查会长石破茂在会上提出,“应该将地震和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分开加以应对”。公明党提议,“对运输燃料的货车采取高速公路放行的措施。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成立一个官方网站,为物资供应方和接收方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双方的需求”。社民党和共产党方面则分别要求“救援物资能够尽快抵达避难所及医院等地”和“就如何应对燃油、轻油短缺等相关问题作出安排”。对于在野党的动向,政府方面则派出环境兼防灾大臣松本龙、国家战略大臣玄叶光一郎与之协调,同时表示,将在18日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回应各党提出的要求。民主党的冈田干事长在会后面对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该会议今后将成为对灾后重建工作、补充预算等问题进行商讨的一个重要的场合。”③ 朝野采取一致行动增加了民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据日本富士电视台2011年3月20日公布的一项舆论调查,尽管有很多人在处理核电站泄露问题上对民主党政府很不满意,但菅直人内阁的支持率还是从3月初的24%猛增到35.6%,陡然飙升了11个百分点。④ 尽管如此,对于仅有一年半执政经验的民主党和执政不足十个月的菅直人政府而言,领导救灾也绝非易事。而且“政治休战”不等于和平或和解。明眼人都知道,“自民党等在野党优先救灾,暂时没有追究菅直人首相收受外国人政治捐款一事,但搁置不等于放弃,只是‘定时炸弹’的引爆时间没到”⑤。而社会舆论中也逐渐出现了指责菅直人救灾不力的批评声音。从事舆情研究的学者们注意到,“灾难发生以来,也有网民大声疾呼,希望各党派抛弃政治对立,在危机面前捐弃党争,联手救灾。尤其是对于菅直人3月19日与鸠山、小泽、前原等民主党巨头会谈的做法,指责为此时此刻还不能实现朝野一致,是过于狭隘的党派本位”⑥。 事实上,在菅直人内阁因救灾得到喘息的背后,还潜藏着更为深重的政治危机。第一,前述内阁支持率的上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主党的执政困境。一方面,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需要足够的政治局势稳定来保证救灾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公众中增加对政府支持比重只说明老百姓对政府领导抵御灾难尤其是尽早解决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次生灾难的期待,并非是对菅直人首相本人的信任有大幅度增加。内阁中个别阁僚因领导救灾的“突出表现”暂时获得了民间和舆论的高度评价,既有总体上拉高支持率的作用,但也使首相的权威与影响力相对下降,对菅直人内阁来说,未必全都是福音。第二,以自民党为核心的在野党方面,推翻民主党政权的政治意图并未因大地震或次生灾难发生根本动摇。毋宁说从中看到了结束民主党至少是菅直人政权的某种希望。所以,谷垣祯一总裁断然回绝了民主党方面伸出的“加入救灾政府”的橄榄枝,而公明党方面对联合执政也持慎重态度。从总体上讲,地震之前朝野双方的对立格局并未因震灾发生本质变化。第三,由于复合型灾难的严重程度大大超出此前灾难对策预案中的准备,对应核泄漏事故更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研判能力,政治领导人作为灾害紧急对策本部的首脑,在复杂多变的一个个紧急关头很难保证总是做出正确的决策。特别是那些涉及灾民、国民人身安全与抢险队员的人身安危难以两全,或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无法兼顾的时候,想真正做到决策恰到好处、在两害相权中取其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艰苦抗灾过程中也难免给政治对手留下新的把柄,一招不慎就可能成为大灾过后政治硝烟再起的突发点。第四,更为严重的是,早在2010年6月,自民党原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就曾联合自民党、公明党议员提出过名为《推进海啸对策相关法案》的议案,并要求政府与各党派“尽早审议”。然而,当时的民主党时值鸠山与菅直人的首相更迭与内阁交接,尽管二阶俊博等人提出的法案得到包括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公明党政调会长西博义等59名国会议员的联署,却仍旧被忽略而搁置在一边。倘若在野党在灾难紧急状态解除后,以此类问题追究政府在危机对策与管理上的政治责任,民主党及菅直人内阁有可能再度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