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11)03-0100-22 在国际政治中,信任是国家之间交往与合作的稳定剂,是国际社会走向理想秩序的一把钥匙。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将“信任”作为国与国之间永久和平的六大先决条款之一;① 中国传统国际政治思想也将“信”视为大同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② 在当代外交活动中,“建立信任措施”、“增进信任”和“建立互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呼声。③ 然而,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信誉极低,人们几乎找不到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国家,国家之间的信任更是少得可怜。那么为什么国家需要追求信任呢?一方面,作为自变量,信任对国家和国家间关系有什么重要影响呢?另一方面,作为因变量,有哪些因素决定或影响了信任的产生、维持和丧失呢? 当代西方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普遍建立在无政府状态假设的基础之上,怀疑和猜忌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一种怀疑主义理论。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和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留下了大量的“信”论,其中就包含丰富的国家信用与信誉以及国家间信任的思想。诚然,先秦时期的国家间信任思想是零碎的和松散的,大都属于一种规范性阐述,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完善和修复,才能使之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本文希望通过梳理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中关于“信”的思想,并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试图归纳出国家间信任的理论模型。 一 国家间的信任及相关概念 在古汉语中,“信”一般单独使用,有时也和“诚信”、“忠信”等连在一起,其抽象的含义主要是指“言语真实,不说谎;引申为诚实不欺,守信用;又为相信,信任。”④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信任指的是“相信而敢于托付”;⑤ 而信用则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信任”。⑥ 在先秦典籍中,大多数概念表述都是使用单一的“信”,有时使用“诚信”或“忠信”的概念。就其内涵而言,先秦思想中的“信”主要是指抽象意义上的“信用”和“信任”,有时也意指“信誉”。一般来说,信用多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信任则主要归属于主观性的心理和社会范畴,而信誉则表现为客观状态和客观评价。信用、信任和信誉是一组相互建构的概念。信用衍生信任,同时也是形成信誉的基础,“行不信者名必秏。”⑦ 但是,信任并不必然依赖于信用或信誉存在为先决条件。信用和信任就像硬币一样,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指涉对象不同,信用是针对主体而言,而信任则是针对客体或者是他者而言。信用的主体就是信任的客体。“信用是名词,表达静态的属性,即可信任的;信任多为动词,出发点是主体,即判断对方有信用与否。”⑧ 根据信用的主体或者说信任的客体来划分,信用和信任都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人际信任与非人际信任、人的信用与制度信用或政策信用。 日常语言中的概念并不能直接取代学术语言中的概念。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相关理论已经对信任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郑也夫梳理了西方理论界的信任概念之后,对信任做出一个长长的定义:“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它可以表现为三种期待,对自然和社会的秩序性,对合作伙伴承担的义务,对某角色的技术能力。它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它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是不顾不确定性去相信。信任是交换与交流的媒介。媒介可以有种种形式:介绍人、信物、誓言、抵押,也可以不依据这些形式,但其本质是信任感。”⑨ 郑也夫的研究帮助我们厘清了西方理论界的信任概念,然后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上对其进行了综合。这一概念与日常汉语中的信任概念在情感方向上相同,即对未来有着积极的、有益的和强式乐观主义的预期。 莫顿·多伊奇(Morton Deutsch)首先将心理学中的信任概念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多伊奇在国际关系学的专业期刊《冲突解决》上撰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囚徒困境模型基础上的信任概念,他认为:“信任就是指一个人期待某件事发生并据此采取行动,这种行动的结果与其预期相反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并且超过了与预期一致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⑩ 多伊奇的信任概念是相当狭隘的界定,主要是为他所设计的囚徒困境模型服务,而且仅限于“某人某事的信任”。然而,这一概念却对后来国际关系学中的信任研究带来了方向性的影响,即信任开始被认为是一种冒险、赌博和概率评估的弱式乐观主义预期。尹继武就接受了彼得·什托姆普卡(Piotr Sztompka)对信任的定义,他们认为,“信任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11)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信”论并不完全等同于当代的“信任理论”。从解释范围上看,中国传统的“信”论更加宽广,它包含了信任、信用、信誉和诚信等思想;从内涵上看,当代“信任理论”也隐含着以诚信、信用和信誉为基础的含义。因此,本文为了方便起见,将其统一称之为信任思想或理论。 在国际关系中,与信任相关的概念还有国家信用、国家信誉和互信等概念。国家信用主要限于经济领域,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以还本付息、约期归还为条件,让渡资金支配权和使用权,对社会资金进行的再分配。(12) 国家信用评级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常识。但是,国家信用还不是一个国际政治的常用概念。国家信誉指的是对国家信用的良好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声誉。互信就是指相互信任,中国政府认为:“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各国应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与相互通报。”(13) 在中国学术界,互信多指“政治互信”、“安全互信”或“军事互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