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作家的人格和文格为特殊视角,阐述了人格和文格的内含及辩证关系,探讨了现代作家人格及文格的发展和分裂的原因。本文认为,作家首先应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有真正的文格,人格有失,文格也将殆尽。这就是现代作家启示录。 关键词 人格 文格 艺术人类学 社会文化学 现代文学史 如果从抗日战争的背景去审视一下那段时期的文学,人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抗战关头大多数作家会毅然奋起,舍身忘死,宣传抗日,成为千古留名的志士?又为什么有的人曾经红极一时而最终成为文化汉奸、民族的罪人?这是一个复杂又引人深思的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作家的人格与文格上去探讨,寻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现代作家的人格及文格显现 人格是一个普通而复杂的概念,对它的解释各有不同,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格是指“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1〕这就是说, 人格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是人处世为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准则。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格“是个人自然心理和文化心理的总和,是现实的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本。”〔2〕这说明人格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有生理基础,外部世界,文化观念的原因,最终才形成人的本质精神。这形成后的本质精神又转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如果把这两种观点进行综合,那么,人格应该是在长期的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社会影响之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它对人的行为规范,人生态度起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具有社会意义。这是一种社会文化学的解释,它反映在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任何作家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没有人格的作家不能算是好作家,没有思想的作品也不能称为好作品,人格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歌德说得好:“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3〕 文格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作家文学风格的简称,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是作家文学品位形成的先决条件。文格的形成同作家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文化层次、人格品质有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法国作家布封说:“风格即人。”〔4〕这就强调了作家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风格也就是不同的艺术个性。别林斯基说:“可是文体,——这是才能的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5〕别林斯基所说的文体就是作家的文学风格, 他认为风格是人的个性,应该具有独创性,没有风格的作家也不能算好作家。但是,他又认为风格的形成必须有思想性,必须是作家思想的折射,否则风格也是不全面的。由此看来,文格和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处在辩证运动之中。对于作家而言,首先应具有高尚、廉洁的人格,这样才能有一种明朗上进的创作精神,也才能写出振奋人心,感动读者的作品。第二,只有人格也不行,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技巧,才能创造新颖活泼,富有个性的文学风格。第三,文格和人格是从属关系的。人格决定文格,文格又折射、反映人格,作家应有宽阔的视野、坦荡、忠诚的胸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精神,才称得上有真正的人格,同时,也才能具有真正意义的文格,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作家应该把人格与文格相统一,做到“文如其人”,而不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人格与文格的关系在现代作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抗战以后的中国文坛来看,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加深了民族的苦难,这是一场国破家亡的民族危机。在血与火,生与死之间,中国现代作家将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必须作出严肃的选择。于是,在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两类作家,一类是以郁达夫、郭沫若、戴望舒等人为代表的具有民族气节的作家。另一类是以周作人、张资平等人为代表的出卖人格与国格的汉奸文人。这些作家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芦沟桥的炮火,掀起了全民族抗日救亡的高潮,也促使作家走出个人的小天地,投身到全民抗战之中去。郁达夫、田汉、戴望舒、陆蠡等作家勇敢地站了出来写下了许多宣传抗日,激励将士的文章和文学作品。甚至为抗战洒下了鲜血,献出了生命,表现了崇高的人格,成为民族的英雄,鲁迅所期望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他们真正做到了人格和文格的统一。郁达夫曾经是一位追求民主自由,歌颂个性解放的“五四”作家。他早年留学日本,体会到弱国子民的悲哀。在留日时期写下了三篇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和《南迁》。回国以后,又写了几十篇浪漫主义色彩浓烈的自叙传小说,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很高的文学造诣,成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家,给当时的青年人以强烈的振撼。说明他的人格是健全的,文格也是突出的,他所想的与他所写的是一致的。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郁达夫的人格和文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抗战爆发以后,郁达夫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写下了许多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章,声讨军国主义的罪行,唤醒民众起来抗日。在《必胜的信念》一文中,郁达夫喊出了鼓舞民心与士气的箴言:“悲观者是容易被日人所威胁与利诱的,但愿我们中华民族的全民,没有一个悲观主义者出现!”郁达夫还亲自参加战地采访,慰问台儿庄抗日将士,这是他人格高尚的体现。1938年日本右翼文人佐藤春夫别有用心地写了电影小说《亚细亚之子》;公然嘲笑中国的作家,攻击中国的抗日战争。郁达夫十分愤怒,他以民族大义为生,割断了自己与佐藤春夫多年的旧情,写出了《日本的娼妇与文士》一文,反击日本御用文人的进攻。随后,在抗战的艰苦时期,郁达夫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宣传抗战,主编了《星洲日报》等刊物,为国内的抗日战争筹集了不少经费。最后,郁达夫在日本人投降后的两周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荒野。郁达夫以自己的生命向祖国、向人民呈上了一份凝重的答卷。体现了作家最伟大的人格。正如胡愈之先生所说:“达夫死了!他的一生是一篇富丽悲壮的诗史,他不能用他自己的笔来写这篇伟大诗史,是中国文艺界一笔大大的损失!”〔5〕郁达夫的确死得悲壮, 他做到了人格与文格的统一。与郁达夫的爱国壮举相类似的还有陆蠡。陆蠡是一位散文作家,他写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等散文集。其作品以清新畅达的文笔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对故友的热爱与怀念,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在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他不愿离开自己生活战斗的土地,毅然留下来处理“孤岛”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事务,创办《少年读物》,发表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1941年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受尽折磨,最后被日寇秘密杀害。陆蠡也以生命谱写了伟大人格的光辉篇章。又比如象征派诗人戴望舒,他早年追求现代诗歌技巧,写出了不少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并享有“雨巷诗人”的美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他放弃了纯艺术的追求,走出“象牙之塔”,参与了抗日活动,写出了一系列宣传民族抗战,鼓舞士气的诗篇。随后,戴望舒还在香港从事抗日活动,香港沦陷后,被日军逮捕入狱。在狱中,戴望舒受尽日军的严刑拷打,身心受到摧残。但他的民族气节毫不改变,在土牢中,他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爱国诗篇《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戴望舒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现了现代爱国作家的崇高品格。通过对郁达夫、陆蠡、戴望舒的爱国壮举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达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境界,是文坛上的武丈夫,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