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6-0015-04 在近年来的拉美政治发展进程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左翼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纷纷执掌国家政权,舆论与学术界称之为拉美政坛“左倾化”。一般认为,1998年委内瑞拉左翼政党领导人查韦斯的上台标志着拉美左倾化的开始。之后,卢拉领导的左派势力2002年10月入主巴西政治;中左翼领导人基什内尔2003年5月就任阿根廷总统;左翼力量领导人塔瓦雷·巴斯克斯2004年10月在乌拉圭总统选举中胜出;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候选人莫拉莱斯2005年12月在玻利维亚总统选举中获胜。特别是在2006年拉美大选之年,尼加拉瓜等8个国家的左派取得了胜利,加上之前已经获得政权的其他拉美国家中左翼政党,左派力量已占领拉美总面积的80%,覆盖人口70%以上。[1]在其他拉美国家,左翼力量也显示出巨大的政治能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明显提升。[2]从2009年选举结果来看,左翼力量在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乌拉圭、委内瑞拉等一些国家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萨尔瓦多的左翼力量也上升到执政地位。对于拉美这次规模空前的左倾化运动,美国媒体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切·格瓦拉用游击战没能实现的革命,被拉丁美洲人民用选票实现了。”拉美左派为什么能够崛起?学者们对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强调经济方面的原因,认为拉美右翼当权者未能推动经济增长;有的强调政治方面的原因,认为拉美传统政党的衰落为左派政党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机遇。[3]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和观察家也注意到了作为拉美最重要邻居的美国与这场运动的关系,指出美国是导致拉美左倾化的最大外部因素,认为“拉美山河一片红”是“拉美人民对所谓白宫精英倒行逆施的全球战略所作出的最愤怒反抗”。[4]但美国与拉美左派崛起的关系有待更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为拉美左翼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20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被称为“失去的十年”。1980年,41%的拉美人生活在贫困当中,到199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8%。[5]此时,美国的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1985年美国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为由,提出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贝克计划”。该计划要求,拉美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实现价格自由化等。为了在拉美进一步推行新自由主义,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依据新自由主义原则,为拉美国家进行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十大措施,被称为“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其《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6]在整个90年代,美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道,利用贷款的附加条件,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即推销“华盛顿共识”。这次经济改革的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拉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有人称之为拉美大陆的一次“经济政变”。 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有的国家实现了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转向外向发展模式,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拉美经济暂时取得了一段较快的增长时期。但改革不仅没有解决拉美社会固有的矛盾,反而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如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和贫困化十分严重,不少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大批民族企业倒闭;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失业、贫困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等问题导致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种形式的犯罪有增无减。上述系列问题加剧了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激起各社会阶层的强烈不满。在饱尝新自由主义的苦果之后,拉美人呼吁探索一条适合拉丁美洲和本国国情的新发展道路的呼声不断高涨,查韦斯提出的“21世纪社会主义”就是其中较为激进的选择。拉美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反对“华盛顿共识”。可以说,“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为左派政治势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有美国学者指出,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越大,这个国家就越容易在政治上左倾。新自由主义改革时,拉美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拉美国家一些领导人决定选择左翼路线,建立左翼政府,以缩小贫富差距。[7]因此,拉美左倾化运动实际上是对“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反思,是推翻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强加给拉美的新自由主义的一种尝试。“这场斗争的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一次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国内剥削关系的激进暴动”,而“这场暴动的领导权主要由那些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土生土长的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来担当”。[5] 二、美国在拉美推行霸权主义引起了拉美国家的不满 众所周知, 自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以来,美国一直把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后院”,干涉拉美事务,推行霸权主义。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门罗主义”基础上提出“罗斯福推论”(Roosevelt Corollary),其核心是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独霸西半球的野心。二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干涉主义日益不得人心,但拉丁美洲仍一再遭受美国的干涉。冷战期间,美国在危地马拉、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智利、格林纳达、尼加拉瓜和巴拿马针对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对拉美国家至少发动了7次先发制人的打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