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10-11-05]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10)12-0069-32 一 序引 联合国秘书长在2009年8月的工作报告中,第一句话就指出:“在新千年的第十个年头,决定全球新格局的结构性变化,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正日渐清晰。”①冷战结束20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体系也在发生深刻演变。在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国际秩序的走向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②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国际秩序正处于某种调整或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主要依据是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别是近几年的一系列重要事态。首先,全球化非均衡发展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日益突出。如南北差距在许多领域继续拉大;国际金融风险增加,能源压力增强,世界经济秩序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一些国家“新重商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与反全球化浪潮上升。其次,国际体系发生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影响国际事务的重要力量。③这在2009年得到集中反映:4月,伦敦金融峰会召开,20国集团(G20)取代八国集团(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6月,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首届峰会在俄罗斯召开;7月,“G8+5”(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峰会举行;同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功举行。新兴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在国际金融制度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应对气候变化、反恐、防扩散等议题上,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客观上对现有国际体系与秩序构成了冲击。最后,中美战略地位继续此长彼消。美国由于反恐、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众多难题,软硬实力均受到损伤。而中国则率先走出危机,且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在今年首次超过日本。中美硬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近年来,海外还出现了“北京共识”、“中美共治(Chimerica)”、“两国集团(G2)”等舆论。④ 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也决定了秩序的调整将是不可避免的。显然,各主要国际力量都希望国际秩序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问题在于,这种变革的主要方向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国际秩序的根本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合理性程度,这就涉及秩序与正义这两种核心价值的关系。这也是战后以来历次关于国际秩序改良的大讨论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⑤国际政治思想家们一般都认为,秩序与正义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基本的秩序,正义无从谈起;但没有正义的秩序最终会不稳定。⑥然而,由于某种既定秩序与变革要求之间在道德上与实践上始终存在紧张关系,国际社会就面临如何优先选择的问题。国际秩序的主要受益者或“保守派”往往优先考虑维持秩序;国际体系中的弱势群体或“革命派”则强调公正变革。⑦此外,正义还表现为形式与实质、普遍与特殊、交换(对等或互惠)与分配等不同形式。其中交换正义是国际正义的主要形式,分配正义则处于次要地位,因为后者往往要求重新分配资源与财富。这意味着富国一般更看重交换正义,穷国更强调分配正义。换言之,在国际关系中,实质与结果正义得到重视和实现的程度远不如形式与程序正义。⑧不过,连西方学者都承认,既然正义就是使人们享有其应得的权利和利益,第三世界希望通过正义变革实现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正义和文化解放的要求就具有合理性与紧迫性,反映了人类大多数的需要,要维持秩序的稳定,就必须面对这一事实。⑨ 总之,秩序与正义不可分割。无论从利益的角度还是从道义的角度看,都必须重视发展中国家关于合理分配财富、权利以及责任与义务的要求及其在未来国际秩序中的作用。⑩事实上,当今许多严重困扰国际社会的全球性问题,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移民潮、贫富分化乃至市场失灵、金融危机等,其根源之一就是国际政治经济结构的失衡与秩序的非正义性。其中,南北差距所表明的国际分配正义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促进国际分配正义、改良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首要任务,而新兴大国群体的崛起为推动这一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二 全球化非均衡发展与分配正义问题的突出 国际秩序的正义性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但其中最突出、最复杂的是分配正义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突出事实是发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在资源、财富、能力等方面广泛、深刻的不平等。世界银行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地区不平衡导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平等现象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11)而联合国《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一开头就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极不公平的。”(12) 经济全球化本身的历史进程表明,其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其优胜劣汰的价值规律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两极分化,使国家之间尤其是南北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资源利用、商品消费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不平等还导致了各国在政治、文化上的不平等。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国内冲突往往与一些国家的欠发达问题有关,贫困与富裕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第三世界的发展或欠发达问题,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但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全球化将使所有人获益,并不断削弱国家的作用;现实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则认为全球化并未改变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国家的中心地位。面对这类或过于乐观或过于保守的观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提醒人们,全球化包含着等级化和剥削,经济力量正日益向主要工业化国家集中,必须采取措施使收益的分配更加合理和均衡。(13) 无论如何,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人类生存状态严重不平等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第一,全球资源与财富的占有和消费严重不平等。世界少数人、少数国家掌握多数财富、消费多数资源,并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14)1960年,世界最富的15国国民收入是最穷15国的30倍,1989年这一差距扩大到60倍。到了20世纪末,则扩大到74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占全球人口18%的美、欧、日等富国拥有全球收入一半以上,在其余82%的人口中,60%-70%是文盲,50%营养不良。(15)到了20世纪末,从全球化经济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到20个,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收入低于10年前水平。(16)全球生产和财富持续向那些在国际收入分配中占尽天时地利、人均收入超过25000美元的国家集中。2000年,3/4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北美洲、西欧和东南亚地区。而西欧、日本和美国的人口却不及世界人口的1/6。(17)加纳、波兰和新西兰等中等规模国家的土地面积均约为25万平方公里,可其人均国民总收入分别为600、9 000和27 000美元;纽约人一生的收入高达450万美元,相比赞比亚农村人口一生的收入却不足1万美元,“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18)占全球人口总数5%的美国,消耗着全世界25%的商业资源,其人均消费量相当于147个孟加拉国人或422个埃塞俄比亚人的消费量,为第三世界人均水平的30-90倍。(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