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体制和文化系统转型的时代里,文学也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同频共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新的文学格局正在构建之中。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散文,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新的态势和创作趋向。它以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存景观和心灵奥府为突破口,从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揭示生活,探求真理。“它更富有生活实在性和思想深刻性,更强调一种普遍的永恒的情感和精神。”(秦晋语)基于此,本文试对社会转型期的散文创作趋向作一简要论述。 一、当代散文创作的简要回顾与反思 今天的文学是昨天的继承和革新。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将首先对当代散文的创作进行简要回顾与反思。 一般说来,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主观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产物。但是,如果将各种文学体裁与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行远近距离的排列,散文——可以说是最贴近日常生活,最适宜于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思的一种文体了。然而,在本世纪的5、60年代,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散文的创作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涉笔国家大事、以政治抒情消融自我抒情。对于平淡内容的日常生活,对于千差万别的个体情感世界,作品是较少表现的。在这种缺少个性化的散文里,作为散文文体特征之一的文本中的“我”,渐渐转化成了“政治我。” 新时期的早期阶段,散文创作在一片悲喜歌哭中掀开了第一页,随即出现了大量的反思性散文。散文家们抚摸“伤痕”,痛定思痛,从心灵深处写出了一篇篇饱含血泪的作品。像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丁玲的《牛棚小品》,黄秋耘的《雾失楼台》等等。巴金等老一辈作家在反思“文革”生活和祖国、人民所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同时,也勇敢地解剖着自己喋血的心灵。因而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涌动着久而未见的浓郁的悲剧情感。 与巴金等作家的反思与控诉相比,新时期伊始的记事怀人文字,像张洁的《拣麦穗》、贾平凹的《月迹》、赵丽宏的《小鸟,你飞向何方》、王英琦的《有一个小镇》等回忆性散文,也同样涉入人心,因为它们那里有久违了的温情,有至真至纯的美丽…… 总之,反思性散文和回忆性散文的涌现,形象鲜明地昭示出:政治人格不再成为人人甘愿佩带的面具,散文家们在寻找“真我”的立足点。“我”探究“我”的生存境遇,“我”表达“我”的真情实感,已逐渐成为广大作家和读者共同认可的散文观念。 当历史的航船行至80年代中后期,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简言之,即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向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转型。这一深刻的变革,给文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鲜明的特征即文学从新时期早期政治社会的中心逐渐转向了经济社会的边缘,在创作实践上出现了回归大众,回归真情的倾向。毋庸讳言,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也呈现出新的创作趋向。这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第二个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散文的创作趋向 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革性和多样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为散文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它不再象5、60 年代的散文那样,仅从社会政治的层面去反映生活,而是多层面地、立体交叉地表现着生活。散文家们把艺术视野放阔到人生、自然、历史,以各自独特的人生体验,或抒情、或思辨、或品茶论道,或苦思冥想。如果把散文喻为文学领域的“后花园”,就其创作花团锦簇的景观而言,笔者以为,主要呈现着两条“风景线”:反映普通人的生存景观和探究心灵、精神的宇宙。 (一)反映普通人的生存景观 1、日常生活走进了散文天地 近几年,文学界出现了重视人生观察的“近距离”倾向:即在作家们的创作过程中,开始注意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回到律动的生活中来寻找最真切的体会。当前的散文创作,也有这一趋向,简言之,即日常生活走进了散文天地,散文家们回归到了普通大众的生命和生活过程中。他们多从自我出发,取材日常生活,身边细事,真真切切地抒写着普通人的生存景观。这一类作品,力求生活化和平民化,日常起居、衣食住行;人生常态、吃喝拉撒,无不涉笔。散文家们以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表现力,使原本极俗常极普通的日常图景,原本极不起眼的生活小事,放出了至情至性的光辉。他们正是在平凡细微中,表现着生活的美,抒写着平凡,但却是绝不平庸的感受和真知灼见。在这些散文家的眼里,日常生活,或许恰恰正是散文的韵味而且是真韵和纯韵的所在。它已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是我们全部的存在象征。 譬如贾平凹的散文在取材上就体现着这一特色。他认为“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易的生活或事物中。”作为一名深味底层生活的作家,他的作品生活气息非常浓郁。菜市村落,弈人闲人,款款叙来却韵味深长,平凡淡泊中蕴藉着作者美好的情思。再如李佩芝的《小屋》,直接取材于作者的起居场所“小屋”,“小屋”拥挤不堪却又其乐无穷。作者娓娓道来、安贫乐道中又不乏积极进取之精神。张洁的《不再清高》、《坐一次三等车》等散文,勇于切近生活,笔端直触日常生活中的拖欠稿费、就医困难、坐火车遭罪等平常事,对其加以直面抒写。其他的如王蒙的《我爱喝稀粥》、汪曾祺《故乡的食物》、陈祖芬的《我家的木头和石头》、筱敏的《无法吟唱》等等,也都是这一类散文的佳作。 阅读这一类作品,我们可以感到:在形式上,短小精悍,亲切自然,带有明显的消解了深度模式的快餐文化特色。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作家对生活的视角下沉了,是一种平视的视解。作家沉入了日常生活当中,开始关注大众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