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在东北地区和哈尔滨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来得较晚一些。整个二十年代,都可以说是一个启蒙时期准备阶段。就是白话文逐步代替文言文、旧诗词为主渐向叙事文学散文小说发展,而新思潮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处在萌芽将兴的时代。 但一进入三十年代,在北满以哈尔滨为中心,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不但是新文学崛起,而且是划时代的抗日左翼文学辉煌灿烂的新时期,它有许多自己独具的特色: 第一,出现了一批爱国反日的左翼作家:萧军(三郎)、萧红(悄吟)、罗烽(洛虹)、舒群(黑人)、金剑啸(巴来)、塞克(陈凝秋)、白朗(刘莉)、孔罗荪、冯至、杨朔(杨莹叔)、林珏(唐景阳、达秋)、骆宾基、靳以、方未艾、陈涓(小猫)、高兰、晋驼,翻译家姜椿芳、金人、温佩筠等,都是在哈尔滨起步成长的。加上从南满走出去的作家端木蕻良、马加(白晓光)、雷加,形成为一个作家群体,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影响及于国内外,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塞克从1927年起两次来去哈尔滨和上海,在上海演出过四部进步电影,和萧军同样追求武装抗日,受中共党员周保中影响;金剑啸1929年去上海学习,1931年4月加入中共,8月回到哈尔滨。他们都具备了新的动力,带来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进步的文化气息和经验,从此使哈尔滨的文艺运动与上海相衔接,成为中国进步文化的组成部分跃进到左翼的轨道。作家艺术家竞相阅读进步书刊,扩大视野,增强了自己的战斗意志。 第三,为现实主义暴露的和抗日的文艺创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萧军、萧红1933年在哈尔滨出版的二人集《跋涉》,收了萧军六个短篇、萧红五个短篇,是他们三十年代初的代表作。萧军长期漂泊、四海为家,他有当骑兵、学炮兵、任军事助教、企图武装抗日未成的军旅生活,也有过失业经常没有饭吃的社会下层人的经历,和萧红生活在一起之后仍是如此。所以他能以现实主义的清醒眼光看社会,真实地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1931年写的《桃色的线》、《烛心》、《孤雏》,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除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痕迹,也写到了由于穷困和饥寒,烈士的女儿不得不去卖淫,年轻的母亲不得不忍痛舍弃自己亲生的婴儿。1931年写的《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则跳出作者个人的生活圈子,直接去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激情的呐喊和反抗。《疯人》中的疯子其实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他在繁华的大街上被捆绑起来要送疯人院。作者写道:“他的两眼充着血,闪着火焰般的光”,“他的一只手和两只脚,不甘屈服那捆绑,在尽力地抽挣”。《下等人》更进一步,主人公已经觉醒,不愿再做奴隶,他要反抗了。萧红收在《跋涉》集中的《王阿嫂之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五个短篇,是她前期的主要作品。《王阿嫂之死》写王大哥给地主起粪,马腿被石头折断,地主扣留他一年工钱,引起他的不满几乎发疯。后来趁他睡在草堆,地主派人放火把他烧死。王大哥死后,其妻王阿嫂怀着身孕中午干活喘息中,又被地主踢得流产,母子双亡。字字血声声泪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和残害。《王阿嫂之死》、《看风筝》、《夜风》是萧红向封建地主阶级猛砍的三刀,也是反映当日东北农村阶级斗争的三部曲。和萧军同样,萧红在她写的这几篇作品里,走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不但揭露了农村封建地主阶级,城市资产阶级,而且同情和赞扬了劳动人民,尤其是他们的觉醒和反抗。《夜风》里的刘成明明就是共产党人,他已经在点燃农村的革命风暴了。萧军为已经着手搜集资料进行构思的《八月的乡村》做了准备打了基础。萧红也已表明,下一步她一定会写出《生死场》那样的代表作。 罗烽1929年加入中共,历任呼海铁路特别支部宣传委员、代理支部书记。1932年任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中共哈尔滨东区宣传委员,在杨靖宇领导下,与道里区宣传委员金剑啸组织“星星剧团”,团结爱国作家在长春敌伪报纸上办“夜哨”文艺副刊,通过白朗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上办“文艺周刊”。1934年6月18日因叛徒告密被捕, 经营救假释出狱,与白朗秘密逃往上海。他在哈发表的小说《口供》,是揭露伪警诬害人民的。小说《胜利》写上百劳工拆穿敌人骗局拒绝赴工的。其他的小说和诗歌《说什么胜似天堂》、《从黑暗中鉴别你的路吧》、《水鲜花谢了》;独幕剧《两个阵营的对峙》、《现在晚了》;评论《从星星剧团的出现说到哈尔滨戏剧的将来》、《文学与天才》,都是对敌斗争的力作。罗烽到上海后更写了很多抗日的名作,如《第七个坑》等。 金剑啸1928年即在哈尔滨开始文学写作,1929年去上海艺术大学学习,入党后,1931年回哈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6月13 日被捕,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英勇就义。他是个年轻的画家,也是诗人、 作家。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星期日》、《云姑的母亲》;诗歌《赠别》、《白云飞了》、《洪流》、《巨流时代》、《哑巴》、《兴安岭的风雪》;剧本《海风》、《咖啡馆》、《穷教员》、《艺术家与洋车夫》、《谁是骗子》,此外还有很多散文和杂文。1935年他去齐齐哈尔任《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曾用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手法写过一首歌颂抗日游击健儿的长诗《兴安岭的风雪》。到上海的东北作家群为纪念剑啸牺牲一周年,1937年8月为之出版单行本,使全诗得以问世, 这是中国诗坛最早公开发表的一首歌咏东北抗日游击战士的诗篇。 姜椿芳不仅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作家。在哈尔滨时他曾用近二十个笔名,写过不少散文、随笔和评论。如《新年的两个歌曲》、《高尚人的哲学》、《人生是过客吗》、《三个镜头》、《呼兰之行》、《“又是故园春晓”——评李芸壁的中篇小说》等等。他1931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主编《满洲青年》(后改名为《东北青年》),后调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主编《满洲红旗》(后改名《东北人民报》)。他与罗烽、金剑啸密切合作,团结哈尔滨爱国作家从事革命文学创作。1936年6 月13日与金剑啸《大北新画刊》人员一起被捕,受到剑啸暗中保护,得以出狱去上海。从事翻译50年,译苏联电影、剧本、小说3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