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己亥杂诗》为主,结合龚自珍的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历史,论证“恃风雷”和“降人材”乃是定庵诗歌的时代特性。 关键词 龚自珍 《己亥杂诗》 风雷 人才 时代性 一 龚自珍(1792~1841),亦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有《定庵文集》行世。定庵诗文,惊俗骇世,殁后20余年,始为人所重,影响一代诗风文风,然亦限于士子之间。定庵诗广泛被人们接受,不在其生前,也不在他所忧虑的身后百多年的苦难时代,而是在他所不曾想到的新的历史时期。正是新中国成立九年的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写道:“清人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大字报把‘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冲破了。”他所引用的是龚自珍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引诗和作诗已相距120年。当时,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通过毛泽东的著作,认识并接受了我国这位百多年前的诗人。 龚自珍写作《己亥杂诗》的第二年爆发了鸦片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我国漫长封建社会结束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将要到来。面临着奄奄待毙的封建制度的死亡和腐败黑暗的清王朝统治的衰落,龚自珍的态度不是惋惜和留恋,而是愤怒的揭露。他用“万马齐喑”4个字形象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那个社会里,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一切都凝滞了,都像死一样的沉寂。然而,诗人一方面哀痛祖国处于“万马齐喑”的境地,一方面寄希望于给“九州”带来“生气”的时代“风雷”。“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可看作是诗人自己在抖擞精神,热烈地期望那种能够打破“万马齐喑”局面的“人材”出现。时代的“风雷”在哪里?辈出的“人材”在哪里?龚自珍站在两种社会制度交替的边缘上,提出了激动人心的问题。这不是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时代的问题。 龚自珍以后过了将近一百年,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从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唱出了这样的时代的歌声,这就是鲁迅的《无题》七绝:“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1961年,毛泽东曾经把这首诗“书赠访华的日本朋友”。在旧中国,人民辗转于饥寒交迫的困苦境地,沉没于蒿莱之中,怎敢有动地的歌声唱出自己悲痛的生活?这种状况和清王朝统治下“万马齐喑”的局面是一样的。龚自珍面对“万马齐喑”的现实,认识到时代“风雷”的重要,并期望“天降人才”以改变这种现状;鲁迅面对人民的痛苦,把自己的心事同沉潜于底层的抗争力量联系起来,却在“无声处”听见了革命的“惊雷”。鲁迅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时代,如火如荼的武装反抗正在进行,而他本人已经历了思想的转化,从感触“地火在地下运行”,到坚信“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所以他在“无声”之处听到了“惊雷”。龚自珍虽然敏锐地觉察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但他不能明确地回答时代的“风雷”在哪里。龚自珍在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就逝世了。对于这个问题,不是由于他的早逝没有来得及回答,而是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回答。然而龚自珍毕竟提出了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他以后的未来的时代。回答这个问题的,也是1840年开始的整整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我国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是我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史。这种斗争经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龚自珍和鲁迅,这两位越籍伟人,恰恰分别处于两个阶段的起点和斗争旋涡。一百多年,这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是短暂的,在我国却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三个不同社会性质的转化。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龚自珍曾经期望“不拘一格降人材”,现在,另一位伟大诗人毛泽东则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形容人才辈出,以“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来颂美时代的风雷,并且用诗人的口吻赞叹道:“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土地了。”一百多年,龚自珍、鲁迅、毛泽东在不同性质的时代歌唱,而共同吟唱的主题都是民族安危和国运兴衰。龚自珍曾经用“不容明月沉天去,却有江涛动地来”以表达他对诗的要求。但那时能够吟唱“江涛动地”诗歌者,为数寥寥,“长岛人歌动地诗”是在他百余年之后。恩格斯说过:“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的人物做标志的。这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同时又是近代的最初一个诗人。”龚自珍在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最后的同时又是最初的诗人,他的难能可贵就在于最初唱出了时代的强音,人民的心声,并且行之久远,为一百多年人们所关注而同声相应。 二 龚自珍出身于世代仕宦之家,他走的道路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走过的从科举求进身的道路。但他的仕宦道路坎坷不平,他27岁中举,29岁起在京城做过内阁中书、礼部祀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这种“冷署闲曹”的官,38岁才中了进士,48岁终因“才高动触时忌”而不得不辞官回家。由于他不见用于当世,一生颇不得意,加上他“言多奇僻,世颇訾之”,不能与昏庸官吏同流合污,所以,他能够冷静的正视现实,敢于揭露现实中存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 龚自珍生活的50年,是清王朝统治经过所谓“乾嘉盛世”,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这时,西方世界为了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寻找殖民地,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东方的古老的中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经无力对抗西方世界的炮舰政策。清王朝对外表面上妄自尊大,事实上软弱退让,屈膝求生;对内横征暴敛,昏庸黑暗。奋起抵抗外国的侵略,揭露清王朝的腐朽和黑暗,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当务之急。龚自珍正是以诗人敏锐的感受,适应历史发展需要,唱出了民族存亡的忧虑,唱出了时代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