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言论的后果,耶鲁法学院的哈里·威灵顿教授指出:“乍看之下,直觉或许会暗示说,与他在其他领域所拥有的自由相比较,一个人所拥有的言论自由应当要更多一些。下面这句格言可能包含着一些真理:‘棍棒和石头会令我骨头折断,但语言将永远也无法给我造成伤害。’而事实上,语言经常带来伤害。语言会侵犯一个人的名誉并对其造成伤害,煽起偏见或者是激情,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传遍全世界。政府所管制的绝大多数其他行为,它们所具有的伤害性潜能与言论所具有的伤害性潜能相比较,无疑小巫见大巫。”①威灵顿在讲述这段话的时候,言论主要借助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进行传播。即便这些媒介中传播的言论具有伤害可能性,但由于它们事先都经由编辑审查,其危险性也就相应降低。在互联网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主导性的传播媒介后,言论对秩序威胁的风险也就相应增加。网络空间的信息编制,主要是由用户推动的,②为降低网络空间的危险言论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秩序或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仅靠内容上的分门别类并不足以解决言论内容的危险潜能。网络空间所带来的危险言论,其后果可能会是灾难性的。以网络威胁为例,“这种威胁不仅仅给受害人带来伤害,还会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造成伤害:如果人们担心遭到报复的话,这就会使得他们就算进到了这个论坛里,也不敢贸然发表他们的看法。”③为防止不受宪法保护的威胁为祸网络空间,必要的技术支持有利于事先降低网络言论的危险程度,促进言论自由的健康发展。因此,利用过滤软件有效地消除网络空间的危险性言论对我们生活世界、社会秩序或者是民主政治的破坏性影响,也许就拥有了正当性的理由。但技术运用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命运是技术反过来吞噬孕育技术的自由。如果将所有的危险言论得到根除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网络过滤上,我们就是在制造一个“自由易逝,压制常存”的全息监控世界。 本文不欲全面分析网络过滤技术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只是试图梳理美国网络法学界对由万维网联盟推出的网络内容选择平台进行的争论,洞悉那种据说从技术层面对言论自由威胁最小但对社会公共秩序有着重大保护功能的网络过滤技术所隐含的对言论自由的威胁,说明除非理顺这种技术背后的法律机制,否则,网络过滤技术会通过自我强化的方式普遍化地压制言论自由。 一 为什么过滤? 过滤不是网络时代的新发明,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审查技术和过滤技术的发展。编辑是印刷媒介中最好的过滤装置;在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中,节目编制就是过滤装置,但人力仍有所不及,因此即使是美国,也通过专门立法规定必须在有线电视接口安装反暴力芯片,这种装置从三个层面强化对言论内容的审查:之于孩子,是一种阻塞性质的过滤装置,防止孩子直接和暴力或低级趣味的节目接触;之于父母,则是一种选择性的过滤装置,其目的旨在帮助父母确信哪些节目是孩子可以看的;之于媒介信息的制造者,它是一种组织性的过滤装置,是帮助制造者确信那些信息是可以不受反暴力芯片阻塞的。④在网络空间,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特质,要阻止危险言论的传播,只能依赖自动化的审查和过滤技术。一种常见的过滤技术就是使用过滤软件,根据事先拟定的“黑名单”,将那些列入清单的被认为非常不适宜的网站给过滤掉。另一种技术手段就是根据关键词来过滤相关内容。第三种技术就是通过分析网站内容的标签页来过滤相关内容,这种类型的过滤一般是由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实现的,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中,过滤软件会有效地阻止那些根据这个平台筛选出来的内容网站上的信息,防止它进入不应当进入的个人生活世界里。 由于“因特网既不是自由的工具也不是一边倒的武器”,⑤强制安装过滤技术就会带来重要的宪法难题。“黑名单”或以关键词为基准的过滤技术对言论自由的破坏作用远远胜过它带来的秩序安定,它们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代表制度暴政的网络代码暴政。⑥它们不应当成为保障网络自由言论不向危险言论或者是暴力威胁方向发展的工具。而通过贴标签来防止危险言论的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也难逃偏见或歧视的诘难:“贴标签就是一种偏见态度以及类似态度的尝试,它是审查的工具。”⑦当然,过滤技术未必就会钳制公民自由。防止不受欢迎的言论对人们生活世界的骚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为这样一款软件提供正当性证明的。毕竟,在一个可能偏激化或群体极化的网络环境中,对一些不必要的信息的过滤,可能是面向民主参与的信息机制所必需的。 想要审查人们想些什么、表达些什么,这很困难,但要防止人们接收什么,相对比较容易。⑧因此,开发一款便于使用的网络内容识别和选择的平台,让它帮助互联网用户选择性地控制在线内容就成为过滤软件的原初目的。但问题不在于它做了些什么,而是它是如何运作的。因为,一种建立在对网络言论内容歧视性的识别基础上的过滤技术,尽管言之凿凿地要保护受众的利益,但在一个由言说者、受众所形成的言论自由链中,过滤技术的目的能否实现,则远非清楚明了。 二 过滤技术规制言论的程序 万维网联盟推出的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并不是过滤软件,它是一种确保分级系统和过滤软件能够兼容运行的代码协议。内容选择平台是要详细说明过滤软件是怎样与分级系统互相作用的,它本身并不会就具体言论的内容来设置分级标准或者是过滤有关内容。因此,人们往往会认为内容选择平台就是一种内容中立的网络言论管理程序,编制这套代码的初衷就是为对言论的管理乃是基于一种内容中立的用户的自我管理,它容许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爱、喜恶程度来设置自己拒绝的东西。 与直接给言论的内容分级并在此基础上过滤言论不同的是,内容选择平台的设计原理就是为了让网络内容服务商和独立的作为第三方存在的分级组织生产给予内容选择平台而形成的标签,而软件制造商则主要制造那些可以阅读这些标签并根据对这种标签的分析对有关言论进行过滤的软件。⑨贴标签和过滤的生产环节彼此独立,定制者可以分别挑选软件及其标签资源。⑩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两个独立的市场,彼此之间就识别内容的软件和如何给言论贴标签展开竞争,言论的集权化管制的危险就因此而实质性降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