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反思何以开始?这一提问涉及哲思之开端的问题。早在《美诺篇》中,柏拉图已预示了开端的困境:假如人们对所追求的事物一无所知,他们如何能够去寻求它?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现象学反思被视为与自然态度的彻底决裂;如胡塞尔所言,它使得现象学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①。然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自然态度中获得进行先验现象学反思的动机;换言之,倘若在自然态度下我们对于先验的生活毫无所知,那么是什么使我们拥有了追求这一生活的可能性?这着实是一个柏拉图式的疑问。在本文中,我将依循对开端问题的讨论来反观先验现象学反思的理论以及胡塞尔反思模型的困境。 一、先验现象学反思作为“置身度外的考察” 在《观念Ⅰ》中,胡塞尔写道:“现象学的方法完全在反思行为中进行。”② 可见,反思在现象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不只是众多亟待探究的现象“之一”,而更是使得一切现象学考察得以可能的方法基础。然而,也正由于反思对于现象学而言首先是方法而非课题,对它的系统探究才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反思几乎渗透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每一页思考中。在诸多前后期著作及手稿中,胡塞尔一再地谈及反思的问题,尽管通常并不成篇成章,但他却从未停止对“反思”的反思。在此,我将首先试着澄清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反思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以至于它能够成为通向先验生活的大门。 很显然,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经过一幢极其美丽的房子并被它所吸引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它爬满了藤萝的墙面、朱红的门、灰褐的屋瓦等。几秒钟后,当它已在身后,我们或许会反思道:刚才我在端详那幢房子。此前,我们的意向所指向的是房屋及其各部分;而此后,则是“我感知一幢房子”这一体验本身。在反思中,我似乎成为自身体验的旁观者,不再耽留沉浸于其中,而是如同置之度外。然而,胡塞尔却对这一点提出了异议:不,在日常的反思中,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旁观者!如他所写的,“我并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注视着那个正在看着房子的我及其感知活动,我也享有这个我的感知信念”③。在胡塞尔看来,日常的反思并非只是对感知体验的单纯审视,因为它仍同所反思的感知一样隐含了自然态度下的存在设定。当我反思对于房子的感知时,我仍然相信——即便只是潜在地——这幢房子真实地存在着,相信作为感知者的我是有血有肉的、世界中的经验个体。这一存在信念或设定在任意自然的生活状态下都并不显明,相反,它是最牢固而隐秘的习性和倾向④;在自然态度下,人们无法刻意更改和消除它。由于日常反思无力撇清存在信念从而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它,也即是说,该反思在某种意义上同所反思的感知体验共有着某种“兴趣”——对世界中事物之存在的兴趣,它便无法成为全然地置其自身于感知体验之外的旁观者。日常的反思在胡塞尔眼中仍是受自然态度所主导的活动。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我们要成为彻底的反思着的旁观者?对于胡塞尔而言,这意味着与未经省察的纯然无知(Naivet
t)相抗争,意味着将一切不自知的习性和倾向带入清醒的意识中,也意味着从而获得自由以及有关经验和知识来源的真理。在随后的讨论中,反思的意义将愈加清晰。眼下让我们转而看看心理学的反思能否成为这般彻底的旁观。事实上,在许多著作中,胡塞尔均提及了现象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并行(Parallelism,Verschwisterung)。他也曾明确地指出,现象学可以在两种意义上被提及:现象学心理学(或描述心理学)以及先验现象学。同现象学一样,心理学反思也指向了“意识”或“主体性”的领域,它可以揭示意向活动的本质结构,探求主体与显现对象之间的关联等。但尽管如此,胡塞尔现象学在其巅峰时期绝不仅仅是对“心智”(Seele)加以阐述的心理学,而是追溯一切经验及知识之起源的先验现象学。因而,胡塞尔告诫他的读者们:先验问题所涉及的主体性和意识绝不是心理学所处理的“主体性”和“意识”。⑤ 这意味着,先验现象学从根本上有别于任何形式的心理学。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心理学把它所考察的“心智”理解为世界中与物理事物并存的一个对象域。当心理学的反思目光指向“心智”或者“自我”时,它同时也将后者设定为真实存在于世界中、有别于物理对象的实体,正如我们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所见到的。⑥ 换言之,在心理学的反思中,“心智”、“意识”、“自我”等均是属世界的存在领域,而与之并存或相对的是外部事物。如此,心理学的反思仍然隐含了存在的信念,它并未完全摆脱并显明自然态度的运作,而是身在其中却浑不自觉。 与心理学的反思相对,先验现象学的反思则真正克服了自然态度下的存在设定并将其作为主题而揭示出来。通过普遍的“悬搁”(Epoche),也即中止一切对事物、他人、自身的存在设定,将世界的有效性(Geltung)加以悬置,现象学最终赢得了对世界以及对时刻构成着世界的先验主体性的理解。确切说来,“悬搁”使得现象学家跳出了对世界的构成活动,也即对世界及其中一切的存在设定;正是这一“跳离”使得世界的构成本身变得明朗。反思着的现象学家看到的不再是作为实存的房子,也不再把自身当作经验的人或拥有心智的个体;他不再进行任何存在的设定,而是发现了将房子构成为如其所是的实存的先验主体,或是一幢在先验主体的体验中被构成为实存的房子。在现象学的反思中所凸显的是作为现象的世界以及作为构成者的先验主体,这一先验主体并不是世界中诸对象之一,而是使得世界本身得以显现为超越世界的条件和来源;世界必须通过先验主体并在其体验中成为超越的世界。因此,先验现象学所探究的“意识”或“主体性”不是属世界的存在区域之一,而是比世界更宽广、包纳超越世界于其中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