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1)08-0044-09 海德格尔曾将“廓清先天(Apriori)的意义”,与“意向性”和“范畴直观”一道视为现象学的三大决定性发现,尽管海德格尔也认为,在胡塞尔那里先天的原初意义仅仅是被暗示了,而未被揭示。①姑且撇开在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之间可能存在的分歧不论,清楚的是,“先天”概念的确在胡塞尔现象学以及其他现象学家那里成为核心的论题,以至于人们可以谈论一种现象学“先天”。 按照舍勒的看法,旧的“先天”学说有两个基本类型:“天生的或天赋的观念学说和综合的范畴功能学说”,而现象学对“先天”的理解首先同康德一道拒绝了所谓的“天生的或天赋的观念学说”,同时也反对康德的“综合的范畴功能学说”。②在此意义上,人们有理由说,“现象学对于先天[……]的理解因此而应被理解为哲学思考的‘根本变革’”③。逻辑经验主义者石里克也曾敏锐地指出,现象学家们以完全“非康德的方式”使用术语“先天”,并为它发明了新的定义,尽管他也认为这样一种新的发明是完全没有办法被接受的。④ 那么,这样一种“非康德”式、现象学的“先天”理解究竟是现象学家的随意“发明”,抑或是有其思想史的来源?本文试图借助于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来厘清现象学“先天”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勘定现象学“先天”这一决定性的发现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一、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 对胡塞尔而言,“先天”在真正现象学意义上是在直观中被给予之物,而且是在扩展了的直观——不同于感性直观的范畴直观——中明见地被给予的“本质”或“埃多斯”(eidos)。在此意义上,如泽波姆(Th.Seebohm)所指出的那样,“先天”在胡塞尔这里就具有了“对象性”的特征,而这种对象性的先天又与胡塞尔对观念对象的存在的强调紧紧联系在一起。⑤在第二“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分析了这种观念对象的存在样式。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唯名论,胡塞尔坚持观念对象“真实地”(wahrhaft)存在着,“我们不仅可以明见无疑地谈论这些对象(例如谈论2这个数,谈论红这个质,谈论矛盾律以及其他等等)并且附加谓词来对它们进行表象,而且我们还可以明晰地把握到与这些对象有关的某些‘范畴’真理”⑥。据此,胡塞尔辩护了观念对象或一般对象相对于实在对象或个别对象的“固有权利”。另一方面,对于胡塞尔来说,不同于柏拉图式的实在论,观念对象有其独特的存在样式。换言之,胡塞尔既拒绝了对观念对象的心理学式的实在设定,也拒绝了对之形而上学式的实在设定。⑦根据胡塞尔的观点,观念对象作为一种独特的对象存在种类是在“明晰的观念直观”中自身被给予的,不同于康德的“形式先天”,对象性先天恰恰就属于这种观念的对象。 事实上,人们完全有理由将“观念对象”和“意向性”的现象学发现视为胡塞尔现象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起源。就这两方面而言,“意向性”这个概念一般被认为是承接自他的老师布伦塔诺,而在我看来,“观念对象”的发现则很可能必须和波尔扎诺(Bernard Bolzano)的名字联系在一起。⑧波尔扎诺对于胡塞尔早期思想(由《算术哲学》到《逻辑研究》)的发展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人们可以合理地去谈论一种“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⑨。那么,这种所谓的“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在胡塞尔1891年出版的《算术哲学》中,一方面人们可以发现意向性概念还没有发挥其后来在现象学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就如弗雷格在1894年所批评的那样,人们也可以读出在其中存在着的心理学主义观点。至于后一点,胡塞尔后来也在《逻辑研究》的“前言”中予以承认⑩;而有关前一点,按照舒曼(K.Schuhmann)的说法,直到1893年,胡塞尔都几乎是未加检审地接受着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在1894年,胡塞尔通过K.特瓦尔多夫斯基(Kasimir Twardowski)的著作《关于表象的内容和对象的学说》了解了波尔扎诺,尤其是他的“无对象的表象”、“表象自身”以及“句子自身”等核心概念。(11)基于此,舒曼曾宣称:“胡塞尔后来的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Noesis und Noema)的理论并非他原先意向性概念的内部的进一步发展,而是要归功于其他的问题和影响。”(12)这个除了布伦塔诺以外的“其他的问题和影响”恰恰就意味着,胡塞尔所接受的“波尔扎诺的决定性的推动”。(13)因此,完全可以说,胡塞尔恰恰是通过他的波尔扎诺转向而疏离了布伦塔诺的心理学主义。(14)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现象学(至少是《逻辑研究》时期的描述现象学)根本上就体现为一种对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与波尔扎诺的纯粹逻辑学的“调解”(Kompromiss)。(15) 舒曼曾将特瓦尔多夫斯基提出的有关意识与其对象之关系的难题表述为“波尔扎诺—布伦塔诺难题”,对此难题最清楚的表述可以在胡塞尔自己那里找到:“每一个表象都有一个对象(因为它表象了某物)——并非每个表象都有一个对象(因为并非每个表象都在其现实性上与某物相对应)。”(16)很显然,这个对立看法中的前一个对应于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而后一个则来自于波尔扎诺的“无对象的表象”学说,比如对“金山”、“圆的正方形”的表象等。胡塞尔自己写道:“如果每个表象都表象一个对象,那么对每个表象而言就肯定有一个对象,因此:每个表象都对应于一个对象。但另一方面又有一个无可怀疑的真理:并非每个表象都对应于一个对象,用波尔扎诺的话来说,存在着‘无对象的表象’。[……]在这类相关的表象中,不可能的或虚构的对象被表象,但它们并不实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