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3-0097-12 近二十年来胡塞尔的文化论述,特别是其欧洲中心主义的论调引来不同立场的解读方式。捍卫胡塞尔的学者指出,依据胡塞尔的观点,不能从地理区域来解释欧洲,而该从超越论(transcendental)的角度来看欧洲,欧洲意味着所有人类都该达到的一个超越论境地(transcendental status)(Sepp 2004:297)。如此一来,认同欧洲文化便不再意味着认同于某个异文化,而是让自己的理性及人性获得提升。具体而言,只要人们得以认识带有开放精神的所谓“一个世界的理念”(“the idea of one world”),他便算是欧洲人(Held 1989:22)。质疑其观点的学者则认为我们不该过度强调当前全球欧洲化或西化(Europeanization or Westernization)的含义,换个角度想,全球各地的文化不正是在受到欧洲文化的冲击之下,藉由吸取欧洲文化而重新调整自身的文化吗?所谓欧洲化的含义换成当地的观点来说不就是外来文化的内在化吗(Holenstein 1998:238)?再者,所谓“欧洲”的含义本身就具有各种解读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中,文化的多样性不也是欧洲的核心特征吗?为什么非得高举欧洲中心主义式的普遍主义论调?凭什么要我们非得接收欧洲文化至高无上的想法,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是从来就处在互相渗透、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吗(Waldenfels 1997:80;2004:285)? 身为非欧洲人的东亚学者该如何面对胡塞尔的文化观点?假如东亚学者反对胡塞尔欧洲中心主义的论调,是否会连带影响他们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接纳?反过来看,是不是基于对胡塞尔思想的接受因而也一并接纳胡塞尔的该项文化观点?从事现象学研究的东亚学者可以说无从回避这个问题。为了思考这个问题,本文首先将说明胡塞尔的欧洲论述以及密切相关的文化差异论述,其次阐释西方学者对这些论述的响应或批判,最后则在结论部分提出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胡塞尔的欧洲论述 胡塞尔的欧洲论述主要出现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Die Krisis der europ
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
nomenologie)、《关于互为主体性的现象学》(Zur Ph
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
t;Husserliana XIII-XV)及《生活世界》(Die Lebenswelt.Auslegungen der vorgegebenen Welt und ihrer Konstitution.Texte aus dem Nachlass(1916-1937),Husserliana XXXIX)等著作中,其中以他1935年演讲于维也纳的“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Die Krisis des europ
ischen Menschentums und die Philoso phie)(收录于Krisis,Hua VI,314-348)最具代表性,本文的论述便是以该篇讲稿为主要参考依据。 胡塞尔论述欧洲的脉络在于:反省欧洲近代以来为何出现科学危机,当代欧洲人所面临的危机,其真正含义为何,进而思索如何对治这项危机。为了理解胡塞尔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知道他对“欧洲”的界定。 胡塞尔指出,欧洲不是用地理疆界来界定的。不是住在地理意义上的欧洲区域的人就可以被称为欧洲人(europ
isches Menschentum)的,例如在欧洲各地流浪的吉普赛人。反而一些不居住在欧洲疆界之内的人,例如美国人则在精神意义上属于欧洲(但不包含爱斯基摩人或是印第安人)。胡塞尔所强调的是:所谓欧洲是就其精神生活、精神活动与精神创造的整体来说的。任何个人,无论他是属于哪一个社会阶层、家庭、氏族或民族,跟其他欧洲人在精神上都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个人也好,社会组织、文化成就也好,莫不分享此一共同特质(Krisis,319)。 那么,什么是“欧洲的精神型态”(die geistige Gestalt Europas)呢?胡塞尔指出,有一种历史使命或目的性(Teleologie)内在于欧洲的精神历史发展中;从普遍的观点来看,这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类发展阶段,一种只愿基于理性的理念而活的生命型态(Krisis,319)。受此理念引导而发展出来的科学文化意味着原本的文化被彻底改变(Krisis,325)。就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来看,这种改变首度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地区。这个作为欧洲精神根源的古希腊哲学之诞生是所有人类历史发展中独一无二的事件。胡塞尔如此强调其独特性,为的是反对一般的认识,以为古印度及古代中国也都曾经出现过哲学,只是型态有所不同。胡塞尔不认为诞生于古希腊的哲学也曾经在其他古文明出现过,因为无论是古印度或古代中国都不曾出现具关键因素的理论执态(theoretische Einstellung)(Krisis,325)。 执态的含义乃是“一种预先表明的意志方向或兴趣的意志生活的习惯性稳定型态。特定的生活往往在这种被当作正常的持续的型态中进行”(Krisis,326)。只有在古希腊才发展出纯粹的理论执态。只有在那里,才出现一群人,群策群力,历经世代,致力于哲学与科学的研究。简言之,“理论的执态在这些希腊人身上有其历史渊源”(Krisis,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