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哲学最有特色的是什么?你可能认为是语言转向,或者是自然主义的复兴,抑或对实体二元论的批判。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佳答案。语言哲学无疑称得上20世纪哲学的瑰宝,但到了后半叶它的中心地位便迅速为心灵哲学所取代。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表征实在的方式依赖于更为基本的心理表征——它是知觉、意图、信念和欲望等心理表征的延伸。有鉴于此,威廉森(Timothy Williamson)说:“语言转向只不过是表征转向的第一个阶段。”(2004,p.108)此外,自然主义和反实体二元论也都不是20世纪哲学所独有的。唯有内/外在论之争,它只是在20世纪才被明确地提出来,并且横跨科学史与科技哲学、道德哲学、认识论、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纵贯差不多一个世纪,一直延绵至今。如此看来,20世纪哲学最具特色的,非内/外在论之争莫属。 我常常在想,众多领域的外在论集中在20世纪不约而同地兴起,这仅仅是偶然,还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关联?20世纪哲学刮起的这股外在论之风,究竟是扬清激浊的罡风?还是旋来旋去的飓风?不过,我在这里并不打算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出完整的答案,而是侧重于讨论心灵哲学中的内/外在论与认识论的内/外在论之间的关系。发生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内/外在论之争,正如戈德堡(Sanford Goldberg)所说,各自“标识出了理论构建的重要选择点”(p.2)。但是,如果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的话,那么,选择点就不仅仅是内部的,任何其中一个领域的理论选择都会影响到另一个领域。我将表明,心灵哲学的外在论(即内容外在论)的确排除了某些形式的认识论内在论(即辩护内在论)。但与很多人认为的不同,它们并非完全不相容。我将给出一种能够兼容并包内容外在论与辩护内在论的知识论。这种知识论兼具外在论与内在论优点,是最有前途的一种理论。 一 外在论是作为内在论的对立面而提出的,因此,要理解外在论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内在论。一般地,内在论可以用如下随附论题来表示①: (STI)某个项目是内在的,当且仅当它随附于某个系统的内部要素。 这里,系统的内部要素是相对于系统所处的环境而言的:它们涉及的是系统的内部状态或构成,而与外部环境无关。也就是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只要不引起系统内部状态或构成的变化,那么,系统的内部要素就不会有变。因此,如果某个项目I是内在的,那么,它的个体化(individuation)就只取决于内部要素而与环境无关。或者简单地说,固定了系统S也就固定了I。我们还可以对照内在性质和关系性质来区分内/外在论。关系性质是一个系统凭借它与其他系统发生的关系而具有的性质,内在性质则不依赖于与他者的关系。例如,“高于”总是一物相对于另一物而言的,因而是关系性质;但是,某物无需依赖他物便可具有“三角形”的性质,因而“三角形”是内在性质。以此方式考察项目I,如果我们认为I是S的内在性质,然则我们的观点便是内在论。相反,如果我们认为I是外在性质,那么就是外在论。以上便是一般意义的内/外在论。 当我们对I和S作不同理解时,一般意义的内/外在论也就转化为特定形式的内/外在论。例如,假如我们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由科学的内部逻辑决定的,那么,我们就得到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的内在论。相反,外在论认为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② 假如我们认为道德信念具有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它们不需要与之有别的愿望便可激励行动者作出道德判断,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伦理学的内在论。相反,外在论否认道德信念与动机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③ 假如我们像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一样,认为引起道德主体行动的理由必定属于主体自己的“主观动机集”(p.102),那么我们就得到了行动理论的内在论。相反,外在论否认理由是主体自己的承诺。 一般意义的内/外主义同样适用于语言哲学。这里,项目I具体化为自然类语词的意义,系统S则指说话者的心理状态。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这样的语义内在论:说话者内在的心理状态完全确定了语词的意义。相反,语义外在论认为“意义不在头脑中”(Putnam,p.704),因为外部环境也会对语词的意义作出贡献。语义外在论最初的来源可追溯到克里普克(Saul Kripke)。克里普克曾提出,专名和自然类的指称部分地是由外部的历史因果因素决定的。(pp.91-97)这蕴含了语义外在论。不过,明确提出语义外在论的则是普特南(Hilary Putnam)。普特南利用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论证了,说话者的内部心理状态并不能确定语词的意义。尽管地球上的奥斯卡和孪生地球上的孪奥斯卡具有相同的内部心理状态,但他们所说的语词却有不同的意义:奥斯卡所说的“水”指
,孪奥斯卡所说的“水”指的是XYZ。(pp.700-704)因此,语词的意义并不是内在地确定的,它还涉及了外部世界的要素。伯奇(Tyler Burge)则进一步指出,参与确定语词意义的外部要素包含了诸如语言习惯之类的社会事实。(1979,p.84)上述思想或论证共同地支持了如下语义外在论论题: (SE)对所有自然类语词T和意义M,决定T表达M的全体事实包含了外部事实。 从语义外在论我们很容易得出关于心理表征或表征内容的外在论。(e.g.McGinn 1982)心理表征是心理状态所具有的有语义内容的心理对象,其语义内容就是心理状态将对象表征得所是的样子,因而又叫表征内容。最常见的心理表征是命题态度,例如相信和愿望——它们的表征内容就是所相信或所愿望的东西。由于表征内容是表征的语义部分,所以,如果语义的确定涉及了外部事实,那么,表征内容就同样会涉及外部事实。仍以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为例。当奥斯卡说“我想要一杯水”时,他想要的是H[,2]O;而当孪奥斯卡说同样的话时,他想要的却是XYZ。因此,奥斯卡和孪奥斯卡所持有的命题态度的内容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关的。这样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宽内容”(wide content)。反之则是“窄内容”(narrow content)。假如一个心理状态,例如奥斯卡的某个信念,具有宽内容,那么,这个心理状态就是关系的,因为认知者要具有它,他就必须以某种方式与环境发生关系。柏奇认为这反映了心理状态和心理事件的本性:它们的个体化依赖于社会的和物理的环境。(1986,p.697)柏奇称此为“反个体主义”(anti-individualism)。这里,我不打算作细微的区分,而将心灵哲学中的外在论一般性地理解为内容外在论,并用如下论题来表示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