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1-0001-07 尼采与启蒙以及启蒙运动的关系殊为复杂。按说尼采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批判者,故无论如何都堪称一个“启蒙的敌人”或者“反启蒙者”,然而尼采又曾明确地申言要唤回启蒙精神,继续推进启蒙的事业,并声称自己在启蒙问题上是要远胜于伏尔泰的。② 总的看来,在法国启蒙学者中间,尼采经常讨厌卢梭而喜欢伏尔泰,但他有时也表露出对于卢梭的同情和对伏尔泰的批评,似乎显得立场动摇不稳。尼采屡屡批评法国大革命,但又在多处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激赏。凡此种种,均表明了尼采对待启蒙的态度的暧昧性。 问题的复杂性自然也意味着它的重要性。美国学者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根据对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之关系的不同回答,区分了20世纪有关启蒙讨论的三条路线,并把尼采列为第三条路线的代表,谓之“尼采的新启蒙”。③ 德国学者黑勒(Peter Heller)更是明确地把尼采的启蒙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区分开来,在谈到尼采与伏尔泰的关系时,黑勒指出:“伏尔泰的名字也许仅仅是一个广告,目的是推出尼采自己牌子的启蒙运动;这种启蒙运动的特征在于,其倾向的确与18世纪旧启蒙运动的倾向相反”。 施密特和黑勒的观点都有尼采本人的表态作为支撑。不过我们仍旧要问:尼采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在尼采那里当真有一种“新启蒙”,或者如黑勒所谓“尼采自己牌子的启蒙运动”吗?若然,那是何种“启蒙”,如何为“新”,“新意”何在呢?简言之,尼采是一个启蒙主义者吗?若然,那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主义者? 有关本课题的讨论已经煞是热闹。在本文中,我尝试仅用三句话来概括和标识尼采的启蒙主张及其关于启蒙运动的基本立场。这三句话依次是: 1.“我反对卢梭的18世纪”(尼采语)。 2.“辗碎贱民(Ecrasez l’infame)!”(尼采引伏尔泰语)。 3.“我是光明:呵,但愿我是黑夜!”(尼采语)。 我们知道,尼采哲学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的思想文化进程,特别是在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谓第一次启蒙运动)和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所谓第二次启蒙运动)中,尼采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形象。德国的尼采也是中国的尼采。如果今天我们来反思中国的启蒙问题和启蒙运动,就不得不把尼采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我反对卢梭的18世纪” 尼采一生讨厌绝大多数死人和活人,而最讨厌的人物当中,大概要以苏格拉底和卢梭两位为首,他甚至经常对这两位有恶毒的攻讦和谩骂。尼采对苏格拉底的厌恶是自始至终的,在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中即已有了表现,在那里,尼采把苏格拉底处理为毁掉了希腊悲剧文化的人物。在1870年代的笔记中,尼采把苏格拉底称为“民族的丑八怪”、“颓废的典型”等,说像苏格拉底这等“强大的怪物”,有一个就够了,就足以对民族文化造成无可挽回的毁灭性后果了。“在苏格拉底身上完成了希腊的自我毁灭”。⑤ 尼采认为,早期哲学(前苏格拉底的悲剧时代哲学)是非道德主义的,没有他所谓的“可恶透顶的幸福要求”。⑥ 道德主义的根源在于个人主义,其始作俑者是苏格拉底,因为正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对于自己的焦虑变成了哲学的中心”。而更为重要的是,尼采把苏格拉底视为“乐观主义科学精神的原型和始祖”,因为在苏格拉底那里,最早形成了一种牢固的“知识信仰”:“对自然界可知和知识万能的信仰”。⑦ 这种“知识信仰”演化为近代启蒙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根本信念,盖有两条:其一,自然是可知的;其二,知识是万能的。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在其“哈曼书”中把启蒙传统的精神内质概括为三个“信仰”:其一,对理性的信仰,即对一个由可证明和阐明的规律和普遍性构成的逻辑结构的信仰;其二,对人类本性同一性和人类共同目标之可能性的信仰;其三,对通过理性实现人类共同目标的可能性的信仰。看得出来,伯林这个概括实质上与尼采所讲的“知识信仰”一脉相承。⑧ 从尼采的苏格拉底批判中,我们其实已经不难见出他对于启蒙以及启蒙运动的基本态度了。尼采在苏格拉底身上破解出欧洲主流文化传统中理性主义和道德主义特征,从而也揭示了近代启蒙运动的基本观念前提,即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就此而言,尼采必定持有一种反启蒙的思想立场——尼采是一个反启蒙的哲学家。 在1887年秋季做的一则题为“我的五个否定”的笔记中,尼采总结了自己思想的几个主要反对目标,除了哲学和价值评估中的道德化、基督教理想、浪漫主义以及群盲本能的优势地位,还有一条专门指向卢梭——“卢梭的18世纪”。尼采的完整说法是: 我反对卢梭的18世纪,反对他的“自然”,反对他的“善人”,反对他对情感的统治地位的信仰——反对人的娇弱化、虚弱化、道德化:一种理想,它产生于那种对贵族文化的仇恨,实际上就是那种放纵无度的怨恨感的支配地位,被虚构为斗争的标准。/——基督教徒的罪感道德/怨恨道德(一种贱民态度)。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