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既从内容题材方面发掘和探寻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包蕴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从艺术表现方面考察和探析了敦煌民间词中所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 关键词 唐五代 敦煌 民间词 文化 唐五代民间词主要载录于敦煌写本文献中。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湮埋近千年的有异于文人词的全新世界,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以很真切地体味和把握文化的丰富蕴含及其独特个性,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地加深对隋唐五代社会文化的认识。 一、世俗生活之画卷,民众情感之世界 尽管敦煌写卷中的民间词的作品数量较为有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唐五代民间词的文化蕴含及其一般特征的发掘与体认。透过这有限的数百首作品,我们看到的则是一幅平常而又多彩的世俗生活图画,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民众情感世界。 (一)征夫与思妇的悲欢离合 唐帝国的疆域广阔,威震世界,背后却有着广大而平凡的征夫思妇的贡献和牺牲为铺垫。敦煌民间词中传词数量最多的就是有关征夫思妇生活与情感的作品。请看: 《生查子》: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万只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六八],《敦煌歌辞总编》编号,下同) 《破阵子》:年少征夫军贴,书名年复年,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一五]) 失调名: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惊辔断,惆怅无人拦障。险径(下阙)([○○三八]) 这几首词反映了初盛唐实行府兵制时代广大征夫的普遍生活经历与复杂思想情感。这里既有“觅封侯”、“立功勋”的热望与壮志,有携剑弯弓苦征战的报国“忠贞”,也有年少上战场的恐惧与悔恨,思念妻室的孤寂与哀怨,乞求休战罢征的心声与愿望。 如果说在征夫的世界里还有着热烈、勇武、豪迈、悲壮的一面,那么在思妇的生活中则充满了等待、期盼、寂寞、痛苦与怨恨。请看。 《凤归云》: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飏。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 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一]) 《洞仙歌》: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
,絮重更薰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一一]) 这两首词可作为敦煌民间词中“征夫怨”类作品之典型代表。举凡征妇的相思之情,离别之恨,孤独之苦,无望之怨,传鸿书,捣征衣,絮战袍,送征衣,祷三光,祈和平的几乎整个生命与情感世界,都在这里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表现。 (二)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的心声 当唐帝国的文治与武功达于极盛之时,曾赢得四夷民族的归心与顺服,这在敦煌词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如《赞普子》云:“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月披毡帐,冬天挂皮裘。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九○])又如《献忠心》二首云,“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土,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乡音。各将向本国里,呈歌舞,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二一四]、[○二一五])这三首作品皆反映吐蕃归附大唐之史实。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者乃写“蕃家将”弃蕃投唐之情形,如《赞普子》及《献忠心》第一首;一者乃写蕃使朝奉中朝之情形,如《献忠心》第二首。尽管我们同意任二北先生的观点,不否认这些蕃将所歌可能经过汉族外交大臣的翻译与润色,但它们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吐蕃乃至其它少数民族拥戴与归化唐帝国的心声,也是不容否认的。 此外,在中晚唐时期河湟诸州沦陷吐蕃的日子里,敦煌人民也的确唱出了他们不屈服、忍痛苦、盼恢复的爱国主义歌声。请看: 《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九四]) 《望江南》:敦煌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新恩降,草木总光辉。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九二]) 我们认为,这些作品或许经过了守边官吏或文人的审定与加工,但它们写得情真意切,应源出于边地人民的真实歌唱。 (三)下层民众的婚恋情爱生活 婚恋情爱类题材后来成为晚唐五代及两宋文人词特别擅长和刻意表现的一大内容。然而和文人词比较起来,敦煌民间词中所表现的婚恋情爱内容则完全是下层民众所拥有的真实生活,它朴实而生动,平凡而感人,它向我们敞开的是一个不同于上层社会和文人阶级的独特的心灵情感世界。 《菩萨蛮》词云: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