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它不仅对预防社会人群疾病流行,保护社会脆弱人群,提高社会人口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公平、人类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改革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这是制定政策、采取对策的基础。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省域间公共服务的差异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致能够对其做出一定独特视野与科学深度的分析与透视,从而为把握现实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作用。 一、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公共卫生是一个系统,包括从集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医疗救治再到卫生防御最后到卫生后备力量和服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整个环节,因此,完整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七个层次的内容:公共卫生服务筹资、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公共卫生立法监督、公共卫生教育与科学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结果。基于这一内涵,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设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1]。其中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支出的GDP弹性、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的GDP弹性分别由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支出、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增加的百分比除以GDP增加的百分比得到。
(二)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 1.数据无量纲化 由于各二级指标各自单位及量级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可公度性,在进行评价之前,需要对评价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原始指标由于单位量级不同对最终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将不同量纲的数值化成可以直接比较的形式。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标准化”处理,经过标准化后的指标的均值为0,方差为1,虽然消除了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但同时也消除了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因此经标准化后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导致综合评价的结果不准确。所以本文采用“均值化”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令
2.评价方法 各二级指标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关性,也即存在指标间信息重叠的问题,所以本文采用对原始变量降维的因子分析法对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因子分析可以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综合后原始变量少,但包含的信息损失较少,同时还能客观赋权,提取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方法是:按照逐级递归的原则,对一级指标的各个二级指标均值化后做因子分析,得出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然后对一级指标综合评价值做因子分析,得到公共卫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最终排序。 二、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测度结果分析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及各地区卫生统计公报的数据资料,并对部分数据计算整理,按照前文提出的方法,对我国省域2008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行实证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各级指标综合得分为正的,表示其该指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而得分为负的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进一步了解省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梯度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的综合评价得分进行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08年中国区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1.省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得分总体特征分析 省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正值的有15个,为负值的有16个,极差为3.413,发展很不均衡。东部区除海南得分为负值、名列第20外,其余均为正值,包揽了第1至第9名和第11名,东部地区得分的极差为1.625,小于全国总体水平。从图1可以看到,31个省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可以清晰地划分为5个梯队,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天津属于第一梯队,这些地区的各一级指标排名也均处于领先态势,但是注意到北京在公共卫生服务结果排名相对落后(第12名),浙江在公共卫生立法监督(第10名)和公共卫生教育与科学研究方面(第13名)落后,广东的各一级指标排名则很不稳定;江苏、河北、辽宁和山东属于第二梯队,福建和海南属于第三梯队,东部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整体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