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6-0110-06 南京大屠杀发生距今已经70多年。在此期间,围绕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有超过100多本中、英、德、日等多国文字的史料专著相继出版闻世,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描述,向世人介绍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经考证,在这些许许多多的史料专著中,当年英国驻华记者田伯烈先生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史料专著图书——《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文名)①,并且在美、英两国也同时公开出版英文版(《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中国的暴行》),确实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让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史实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本文试图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学术评析,以凸显其历史的传播作用,并据此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对他的诽谤、攻击和否定。 一、评析田伯烈作为国际记者的职业背景、时空间回顾及其写作南京大屠杀专著之动机 田伯烈(H.J.Timperley)先生当年是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资深记者。他当时是英国最有地位最负声誉的新闻记者之一,曾因为报道西班牙政府、军队和民众团结一致抗击法西斯侵略而获得赞誉。日本侵略中国后,又被其报社派往中国来观察战局。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步伐。8月13日,又在上海虹桥机场滋事,史称“八一三事件”。8月15日,委派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组建上海派遣军侵攻上海。③田伯烈先生在此期间到达上海,亲眼目睹了侵华日军在侵攻上海时的种种反人道的罪行。特别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攻陷南京后,旋即展开大屠杀的暴行,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与南京相距不远的上海后,田伯烈先生想实地采访,但他的申请未获批准。 1938年3月,他在上海利用留在南京的美国人贝德士先生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提供的证言、书信和日记等资料,迅速编成了What War Means,the Japanese Terror in China(《战争意味着什么:日军在中国的暴行》),1938年初在伦敦、纽约分别出版英文版。④1938年7月,又在汉口民国出版社,由杨明先生翻译,郭沫若先生为其书写序言,出版发行中译本,取名为《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⑤ 有人怀疑田伯烈先生是受国民政府之托,写成此书的。但身为著名记者的作者,在该节的序言中对编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作了详细而明确地交代:“去年(指1937年,笔者注)十二月间,日军攻陷南京后,对于中国的无辜平民,枪杀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我以为身为新闻记者,职责有关,曾将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拟成电稿,拍发给《曼彻斯特卫报》(MANCHESTER GUARDIAN)。不料上海日方的电报检查员,向当局请示后,认为内容‘过于夸张’,加以扣留,屡经交涉,都不得要领。于是我决定搜集文件凭据,以证明我所发电报的真实性,结果我从最可靠各方面获得许多确凿的凭据,同时发觉事态之惨,殊出人意表,因此我才想到这些凭据大有公诸世界的必要。这是我写成本书的原因及其经过。由上所述,足见本书之成,完全是我本人的意思,有几位朋友为我选择整理材料,给我极大的帮助,但本书的出版则由我完全负责。本书内所引录的文件,都是我费了很大的气力,向关系人恳商而得的。”⑥ 田伯烈先生在上述的这段序言中,对写此书的动机交代得十分清楚,他之所以要编著这本书籍,一是与“身为新闻记者,职责有关”;二是在上海的日方当局对他采写的新闻“认为内容‘过于夸张’,加以扣留,屡经交涉,都不得要领。于是我决定搜集文件凭据,以证明我所发电报的真实性”;三是“发觉事态之惨,殊出人意表,因此我才想到这些凭据大有公诸世界的必要”。 二、探究田伯烈编写的此部南京大屠杀专著之真实性 田伯烈先生自己着手编著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真实性如何呢?不妨作以下考证。 第一手资料的来源途径,成为怀疑田伯烈先生能否写成此书的关键。对于这一点,作者其实作了清楚的交待,如“我从最可靠各方面获得许多确凿的凭据”;“有几位朋友为我选择整理材料”;“我费了很大的气力,向关系人恳商而得的”等等。 那么,他的这些“朋友”、“关系人”和“最可靠方面”是谁呢?从1938年2月17日田伯烈先生致贝德士先生的信函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亲爱的贝德士: 您2月11日来信证实了你带给鲍引登(Charles L.Boynton)消息,鼓励我写作这本书,而且意味着您同意费吴生顺便访问美国。在以后的通信中我将附上我给浩恩伯克(Hornbeck)信的附件。 昨天我去鲍引登的办公室,仔细阅读了他们有关南京和其他地区的文件。仅南京一地资料就很多,我真想把这本书限定在这个主题,写成一本个案的历史,书名叫《在南京的考验》(The Ordealof Nanking)或者其他类似的名字。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我想把与南京安全区相关的全部文件,作为费吴生、你和其他人书信后的附录。你认为我这样做合适吗?是否会有一些文件你认为不宜出版?如果你能得到更多目击者的故事,这对书的第一部分十分有用。如果你能给我一个明确的指示,哪些文件或哪部分文件应当删除,这将会帮我大忙。 我下午能给贝德士夫人提供一些速记帮助,减轻在鲍引登办公室拷贝资料的负担,并为公众目的收集其他资料。 ……。 你诚挚的田伯烈⑦ 这封信距发生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的时间最近,该信起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1938年2月11日前,田伯烈先生已经着手写这本书了,但最初时,他并没有打算专门写一本有关日军在南京暴行的书;二是在贝德士先生等美国人的鼓励下,特别是在看到很多来自南京的受害资料后,他才考虑写一本有关南京“个案历史”的书,并初步考虑了书名;三是明白地告诉世人,他的资料来源是哪些当时仍留在南京,亲眼目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美国人提供的;四是最初是贝德士先生及其夫人帮助他收集了许多南京国际安全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