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67(2010)02-0023-11 一、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分布 新疆蒙古族历史悠久,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及蒙古西征过程中,大量蒙古族就分布在西域广大地区。此后,今新疆地区又成为察合台和窝阔台的封地。在东察合台汗国及叶尔羌汗国时代,今新疆境内的大批蒙古人融入到维吾尔族之中。 明朝时期瓦剌(卫拉特)西迁,蒙古族遂据有了今北疆和东疆部分地区。随着清朝平定准噶尔蒙古,1771年土尔扈特部由伏尔加河东归,清朝征调察哈尔蒙古戍守新疆,组成新疆蒙古族的各部落及其分布区域逐渐趋于稳定,只不过当时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尚处于科布多参赞大臣(清末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管辖。 民国时期,新疆的蒙古族大体沿袭了清代的居住分布格局。民国初年,阿尔泰地区改设阿尔泰办事长官,直属中央管辖。1919年,阿尔泰划归入新疆,这样,当时阿尔泰地区的蒙古族与新疆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构成了民国时期的新疆蒙古族各部。 民国时期今新疆地区蒙古族的主要部落及分布情况如下: 1.额(厄)鲁特,亦即原准噶尔部。最初,准噶尔汗国时期的蒙古人总数有20万户,60余万人①。据学者们的研究,卫拉特四部中,由于准噶尔部的强大,土尔扈特西迁25多万人,以及和硕特部迁往青海20多万人,则新疆仅剩以准噶尔部为主的15万多人②。由于内部战乱不断、疫病以及战争,至清朝最终平定准噶尔汗国时,以准噶尔部为主的卫拉特蒙古“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千户,编设佐领昴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③,如此,则准噶尔部的人口仅剩1万多人。许多准噶尔人为避战乱,不敢称“准噶尔”而改称额鲁特。1760年,清政府在伊犁设“额鲁特营”安置各地流散的准噶尔人,以后又自热河迁达什瓦特部属及在京的额鲁特官兵编入伊犁的额鲁特营④。额鲁特蒙古长期生活在伊犁地区,至民国时期退伍为民。 2.土尔扈特部。1771年1月17日,渥巴锡汗率领3.3万多户近17万土尔扈特部从,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东返回归祖国。由于沙俄的沿路追击和疾病等原因,土尔扈特部到达伊犁河时,仅余8 251户,35 909人,加上附牧人口,不少于4万余众⑤。清政府对回归的部众进行安置并划分了牧地。属舍楞部的新土尔扈特,被划归于科布多、阿尔泰地区,游牧于今阿尔泰布尔根河、青格里河、察罕河一带,舍楞为盟长,盟下置两旗,即右旗、左旗,受科布多大臣及定边副左将军节制。旧土尔扈特划为十旗,置四路:南路,在喀喇沙尔(今焉耆)北裕勒都斯草原,置四旗;北路,在和布克赛里,置三旗;西路在精河县一带,置一旗;东路在喀喇沙尔乌苏一带,置二旗。民国时期,游牧安排未有大的变动,但有从外蒙古迁至吉木萨尔的土尔扈特人。 3.察哈尔。察哈尔蒙古本属漠南蒙古,主要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由于清朝平准后,准噶尔地区人口锐减,清为加强对伊犁地区的管理,1763年从张家口外调八旗察哈尔官兵等1 800户,分左右两翼共四旗。左翼在今温泉县。右翼在今博乐市。另外,当时清政府又调一部分察哈尔在今塔尔巴哈台。民国时期,察哈尔蒙古也退伍为民。 4.和硕特:和硕特部是卫拉特四部之一。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落首领顾实汗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率领卫拉特联军,由今新疆攻取青海,继而统一青海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廷。在巴图尔珲台吉返回新疆时,顾实汗请求巴图尔珲台吉把自己在新疆的和硕特属部迁至青海⑥。在此之前,和硕特蒙古已有一部分随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地区,1663年、1669年、1676年,又有部分和硕特部陆续西迁至伏尔加地区。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东归,和硕特约有13 000人左右加入东归队伍,但到达伊犁河时仅剩3 500人左右。清政府将这部分和硕特部安置在博斯腾湖附近游牧,并设立四旗,即中路旗、中旗、右旗、左旗,以恭格为盟长,受喀喇沙尔大臣节制。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赐牧地珠勒都斯。四十年(1775年),设正副盟长各一。”⑦ 民国五年至六年(1916-1917年),谢彬奉国民政府财政部之命调查新疆省阿尔泰特别区财政时,记录了今新疆(包括阿尔泰)蒙古族人口的分布情况,“新疆蒙古,大别为四:曰额鲁特,曰察哈尔,曰土尔扈特,曰和硕特。游牧焉耆、伊犁、精河、乌苏、塔城、阿尔泰山各处,逐水草迁徙,靡定所。”在今乌苏境内,“为旧土尔扈特东部落二旗,自为一盟,曰乌讷恩素珠克图盟东路”,“二旗各有牧地”。精河有旧土尔扈特游牧境内,也有察哈尔营立营守边。在伊犁的额鲁特营“其地散在特克斯、崆古斯、哈什三流域,而以哈什河流域为最多。”焉耆蒙古分为二部:一为土尔扈特南部落四旗,设乌纳恩素珠克图盟;一为和硕特部三旗,设曰巴启色勒启勒图盟。在阿尔泰地区,“新土尔扈特二旗,自为一盟,曰青色特启勒图”,“其牧地东西长而南北短,全有布尔根河、青格里河、察罕河诸流域”。“新和硕特一旗,地介中央,即察罕图与玛雅图两山脉之谷地。”此外,在阿尔泰还有“乌梁海左右翼七旗(按乌梁海部著名者三:曰唐努山乌梁海,凡四十五佐领;曰阿尔泰乌梁海,计七旗;曰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计二旗),今除阿尔泰乌梁海外,共约二部(皆牧外蒙区域)”。在塔城则有土尔扈特北部落,“今界东至布伦托海,西至察罕鄂博,南至戈壁,北至额尔齐斯河。共三旗,自为一盟,曰纳恩素珠克图盟。”塔城还有蒙古厄鲁特营,“即今俗呼十苏木是也。是营系清乾隆三十一年偕察哈尔由伊犁分防到塔,每年换防一次。又有哈萨扈特,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俄国霍立套投入中国,住牧塔境,共六牛录”。“至光绪初,新疆平定……旋扩为八旗,合察哈尔一旗,哈萨扈特一旗,共十牛录。”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