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0)03-0085-09 对于政治参与,中国佛教界内部的态度颇不一致。趋向改革的佛教徒主张参与政治,有“政治和尚”之称的太虚是其代表,“问政而不干治”,是太虚对待政治的基本态度。佛教界的守旧派特别是部分居士,则反对佛教徒参与政治。欧阳渐认为:出家者应行头陀、居兰若,不应参与世事,不应服官,不应赴考,出家参政大违戒律,亦有碍世法①。尽管对于政治参与存在分歧,但佛教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运作的政治事件、由派系之争引发的政治风潮及达赖班禅关系的协调,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由此也可见一斑。 一、参加奉安大典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非常国会与北京临时政府决议为其举行国葬,其灵柩暂厝香山碧云寺。遵照孙中山遗言,葬事委员会议定在南京紫金山之阳为其建陵。1929年3月,中山陵大体告竣,国民政府组成奉安委员会,迎孙中山的灵柩回南京,并于6月1日举行隆重的安葬典礼,史称“奉安大典”。按照李恭忠的看法,奉安大典是“一场着眼于国家再造的丧葬政治运作”,国民党人“把葬事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将革命追求融入葬事操办,使孙中山个人的“‘不朽’汇合于新国家的建构,并最终转化为新国家的象征。”②因此,奉安大典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大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反响。 当中国佛教会获悉奉安大典举行,便呈文奉安委员会,请求准其参与,拟派代表48人赴陵拜奠,并通令全国佛教机关于奉安日举行祈祷大会。这一请求得到奉安委员会的批准。之后,中国佛教会发出通告,要求各寺庙及佛教团体,举行总理奉安祈祷大会。通告云:“孙总理本我佛平等博爱之精神,建抑强扶弱之事业,故于奉安之日,全国各界皆推代表参加。况我佛教蒙总理于民党政纲中确定人民之信仰自由权,故屡受外界之风潮,藉作中流之砥柱。缅怀恩德,永矢不忘。兹由本会议决全国寺庙,应于奉安之日举行祈祷大会,希望各地佛教徒准于是日齐集各该地首刹,虔诚祈祷。”③通告表达了佛教徒对孙中山的感激之情和参与奉安典礼的具体要求。6月1日,各地佛教徒如期举行祈祷大会,如上海各寺庙及宗教团体,召集全市僧众居士,齐集上海首刹留云寺,举行奉安祈祷大会,有僧俗数百人参加④。中国佛教会还编辑印发奉安特刊,内容载有《佛学对于现代人类之贡献》、《佛教教义与三民主义之关系》等篇,表达佛教徒对孙中山的追念之情。 1929年6月1日,班禅为孙中山奉安大典撰写祭文:“先生首创革命,得救众生,恩同父母。先生前生种道德之宏因,今生得其济众之硕果,我西藏同胞遵仰先生领导之下,共循正轨;先生手造共和,奠国基于磐石之安,解放民众倒悬,俾登极乐世界,人民歌功颂德,有史以来,今古世界第一人也。”⑤班禅给予孙中山极高评价,称其为“今古世界第一人”,虽有溢美之嫌,但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形象。 佛教徒参加奉安大典,一方面是出于对孙中山的感激之情。孙中山生前能合理评价佛教的社会功能,在处理有关佛教事务时,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不仅法律上确立佛教的平等地位,而且积极支持佛教革新和佛教协进会、佛教会等佛教团体的成立,为后来佛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佛教徒参加奉安大典,是对孙中山感激之情的一种表达。另一方面,佛教徒参加奉安大典,是对南京国民政府政治操练的一种回应,也是佛教徒自身政治态度的一种表达。通过这种参与,表明佛教徒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和协作,以求协调政教之间的关系,为佛教复兴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为解决政争献计献策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内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一直未能化解。1931年5月,汪精卫、孙科、陈济棠、李宗仁等反蒋派在广州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与南京的国民党当局分庭抗礼。12月15日,蒋介石被迫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及行政院院长职务,并将属于粤系的第十九路军从江西调出,卫戍京沪。这样,宁粤双方取得了暂时和解,组成所谓统一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但是,蒋介石的“下野”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他表面上不问政事,实际上仍操纵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经济大权。1932年1月中旬,汪精卫与蒋介石在杭州举行谈判,达成权力分配的协议。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 佛教界非常关注国民党内这一政治纷争,对于新组建的政府,佛教界曾提出三点建议:(1)要组成健全的政府。佛教界指出:“中国政府因频年内战,已成为通身是病的政府,既内患各症,所以外患得乘虚而入,致成现前难以收拾的僵局。这次既为外患而将政府重新组织,根本就要在组织上使其健全,才能发生出力量来。”(2)要确立民主的政治。佛教界认为,新政府“以‘民主政治’相标榜,但就要能切实行其民主政府,凡民众所应有的权利,政府须完全保障;换句话说,就是在民众未有抵触越犯法治的法律,则民众所有的一切权利,政府须任其完全自由,并给予在法律上有力的保障!同时,政府公务人员也应该尊重法律,不能越犯法治的一切行动,致使民主政治发生动摇;使民主政治不能确实树立!”(3)要速定对日的政策。佛教界提出,“所有对日的政策,应速向民众公布,一方既免民众对于政府有所误会,一方亦好给民众对于政府有供献各种力量的机会,而政府方面也可照所决定的政策积极准备。”⑥上述三点建议,可谓切中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的要害,也是佛教界对当时政争的一种政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