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29.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36(2010)01-0004-18 在冷战结束后的冷战国际史研究中,1958年的台海危机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题目,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对事件发展的基本过程也做出了比较完整和清晰的描述。西方学者和中国大陆学者利用的大体是相同的史料,他们的研究几乎也是同时起步的,其主要内容涉及毛泽东的决策、美国的反应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①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扩展了讨论的范围,他们的重点在于蒋介石的对策及美台关系内幕。②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研究者很少专门讨论在这次危机中苏联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中苏之间的分歧。尽管不少学者都提到这次危机是导致中苏分裂的原因之一,但大多语焉不详。那么,对于毛泽东突然采取的这次军事行动,赫鲁晓夫究竟如何看待,莫斯科为此做出了哪些决定,中苏之间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到底有什么分歧?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发现的多边档案文献的梳理,回答这些问题。 困惑: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何在 在这次事件中,最令苏联领导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突然决定炮击金门,以至多年后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还感到纳闷:毛泽东究竟要干什么?③其实,这也是学者们在研究中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关于炮击金门的目的,有人认为是支援中东地区的反美斗争,分散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注意力,也有人认为是进行国内政治动员,给“大跃进”运动鼓劲;有人认为是试探美国保护台湾的政策底线,以确定对美政策的基本方针,也有人认为是要在远东打击美帝国主义,给它套上一根“绞索”;有人认为毛泽东被美国停止日内瓦谈判所激怒,决定教训一下美国,让它回到谈判桌来,还有人认为毛泽东对苏联在对美斗争中的软弱表现不满,想通过实际行动显示其外交政策独立于莫斯科。讨论的核心最后汇集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毛泽东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到底是不是为了占领金门?④现在看来,所有这些说法都是有依据的,而这些依据都是来自毛泽东本人说过的话。 问题是,毛泽东谈论炮击金门起因的这些话,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所说的。1958年7月18日,毛泽东最初做出炮击决定时说:金门炮战,意在击美,以实际行动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⑤然而,7月27日毛泽东又突然决定放弃炮击行动。⑥再次决定打炮的当天(8月2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我们的要求是美军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台湾太远打不到,我就打金马。25日又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讲:打炮的主要目的是火力侦察,考验美国人的决心,还可以声援阿拉伯人民。不说一定登陆金门,也不说不登陆。⑦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公开声明后,9月5日毛泽东在有民主人士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发言说:我们并不是现在就要解放台湾,也不是现在就要在金门、马祖登陆,而是要给国民党一个惩罚性的打击,同时要美国紧张一下,这样来支援中东阿拉伯人民的斗争。⑧当天下午,周恩来请苏联参赞苏达利科夫转告赫鲁晓夫,炮击金门只是要教训金马守军,让它紧张,并不准备登陆。⑨第二天,周恩来和毛泽东分别会见了来访的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再次表示炮击金门不是要打台湾,也不是要登陆金马。⑩9月8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发表讲话,说金马就是套在美国人脖子上的一根绞索,还说紧张局势对中国有利,可以进行国内政治动员。(11)危机消除后,毛泽东解释说:金门和马祖“还是留在蒋介石手里好。要解决,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12) 那么,到底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何在呢?从决策时间上看,支援中东恐怕只是一个说辞,否则就不会在7月下旬中东危机最紧张的时刻放弃行动。(13)而一个月后再次决定实施炮击时,中东事件已经接近尾声了。(14)从决策逻辑上看,试探美国的政策底线并非目的,而是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和条件,关键问题是知道美国的政策底线后中国要采取什么行动。所谓“调动美国”,“让它紧张”,都是“试探”的结果,而不是事先的目的,因为当时还不了解美国的底线,如何就知道它会“紧张”,会被“调动”?“绞索”政策也是危机开始走向缓和时想出来的一种说法,是对党内和大众做出的解释。(15)至于为“大跃进”鼓劲的说法,也很难站住脚。鼓舞干劲有各种办法,但唯一不可取的就是在全国上下集中精力和物力实现“大跃进”的同时,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除非能够事先确定这一行动必然成功,而这一点恰恰是毛泽东心中无数的。如果指望行动本身“鼓劲”,则采用这种激烈的方式大概是最得不偿失的——炮击金门2个月消耗的炮弹在“大跃进”中大概是生产不出来的。(16)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是需要搞清楚的,否则就很难理解苏联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针对的是什么,特别是中苏之间的分歧在哪里,为何产生。 通过梳理史料和思考,笔者认为,毛泽东决定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仅仅通过炮轰的方式来封锁金门,造成一种气势和压力,迫使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从而实现收复全部沿海岛屿的既定军事战略和安全战略。(17)要实现这一目的,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蒋军缺少斗志,无心守岛,否则只能使战争升级,采取空中轰炸和强行登陆的办法,而这是毛泽东不愿意也不准备实施的;第二,美国置若罔闻,无意干涉,否则中国采取的行动非但无法达到目的,反而会引火烧身,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对于这两点,毛泽东实在没有把握。因此,对于这次战役的真正目的,毛泽东除了在政治局常委这样极小的范围内有所透露外,是无法明言的。至于后来所说种种,都是事态变化后的解释而非初衷。其结果,甚至直接指挥战役的中国军事领导人都摸不清毛泽东的意图(18),也就难怪苏联人会胡乱猜疑了。(19) 解放全部沿海岛屿是中共在国共内战时期早已确定的战略方针,但这一进程被朝鲜战争打断了。(20)战争结束后,由于美国新政府采取的“放蒋出笼”方针,蒋军加紧了对大陆的袭扰行动。(21)1954年初,中央军委确定了从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岛进攻的解放华东沿海岛屿的方针。(22)不久后开始的解放浙江沿海岛屿战役导致了令毛泽东一忧一喜的两个结果,忧的是远东出现的紧张局势加速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和签订,喜的是中共的军事压力迫使美蒋做出了主动撤离大陈等岛屿的决定。从中美关系的角度看,危机还导致了一个后果,即开辟了两国之间直接谈判的渠道。(23)这些经验与中共下一步的行动决策和行动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