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曾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曾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并五任中共总书记,但后来又被批判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成为“托陈取消派”的一员,被开除出党,甚至一度被诬为“叛徒”、“汉奸”。对其生平及思想的研究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禁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为陈独秀辩诬正名开始,学术界对他的生平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思想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进入上世纪90年代,陈独秀研究更加活跃,一批相当有质量的成果面世,如唐宝林的《陈独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任建树的《陈独秀大传》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将研究层次和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新世纪以来,陈独秀研究继续向前推进,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均有所拓展。本文就新世纪以来陈独秀研究的主要方面作一简要回顾,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一、基本概况 新世纪以来,关于陈独秀研究的专著有十余部,主要有张宝明和刘云飞的《陈独秀的最后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阿明布和的《晚年陈独秀和苏联经验》(人民出版社,2002年)、贾立臣的《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李颖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袁亚忠的《陈独秀的最后1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石钟扬的《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祝彦的《晚年陈独秀1927—1942》(人民出版社,2006年)、沈寂的《陈独秀传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董根明的《陈独秀与近代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唐宝林和陈铁健的《陈独秀与瞿秋白》 (团结出版社,2008年)、朱文华的《陈独秀传》 (红旗出版社,2009年)以及金焕玲的《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以陈独秀思想为研究选题的博士论文也有多篇,如陈家刚的《陈独秀民主思想》 (2002)、肖贵清的《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2004)。由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编辑的《陈独秀研究》(沈寂主编)专刊,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出版了第2辑和第3辑。各类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300多篇。上述这些专著和论文,内容涉及陈独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新闻、宗教及生平若干重要问题等非常广泛的领域,使陈独秀研究的视野不断拓宽。 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2001年5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在温州联合主办了主题为“陈独秀后期思想学术研讨会”的全国第六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2002年5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等单位在南京大学联合召开了主题为“陈独秀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全国第七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安徽、上海和江苏等省市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也举办过数次地区性、专题性的有关陈独秀思想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如2008年4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第四次“资深专家论坛”举办了“陈独秀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安徽省安庆市陈独秀研究会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还创办了“陈独秀研究”网站,并于2008年5月与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与会者达180余人,规模盛大,成果丰硕。所有这些,都使得陈独秀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对于我们真正厘清陈独秀思想的来龙去脉与生平有关重大问题,客观理性地评价陈独秀,恢复陈独秀应有的历史地位,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研究成果 纵观新世纪以来关于陈独秀研究的著述、论文、研讨会等,其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关于陈独秀民主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陈独秀民主思想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种观点是三段论划分,即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着力于民主的价值层面,对人权自由作了大力阐发;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的认识转到主体层面,以阶级的眼光透视民主;到了晚年,他的思考重心落在民主的制度层面上,并实现了这三个层面的初步结合。① 也有学者从另一个视角进行了三阶段划分:从1904年到1919年春,是陈独秀民主思想的萌芽、发展、形成的阶段,其民主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是陈独秀民主思想的转变发展阶段,其民主思想转变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思想;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时期,是陈独秀对民主问题的反思阶段。② 另一种观点是四段论划分:第一阶段从1915年秋到1920年春,陈独秀推崇资产阶级民主;第二阶段从1920年秋冬至1927年夏,陈独秀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主张无产阶级民主与专政;第三阶段从1927年秋到1938年夏,其对无产阶级民主观开始批评与反思;第四阶段为其晚年,其民主观出现质变,否定苏联模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回归西方民主制度。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