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8-0107-09 上篇 论战的详述 巴金研究中,对巴金和英国神甫赖诒恩①的辩论的研究一直是个空缺。主要是因为赖诒恩在论战中发表的文章没有被整理出来公开发表。就已有的资料来看,这场论战始于1943年底,展开于桂林《广西日报》的副刊“漓水”②。巴金晚年回忆说:“赖诒恩是广西桂林礼拜堂的神父,从香港来的,英国人。他在礼拜堂放些唱片,搞些文化宣传活动,很多人捧他。(笑)我给他抬杠。”③根据当时采访巴金的李存光回忆,这场辩论“除了分清是非因而要予以批驳外,实际还有所指,即间接批评林语堂”④。当时的情景是,林语堂1943年秋回国,发表许多演说,提倡心理建设,力主和平哲学。在《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的演说中,林说:“自信心不立,就是没有心理建设,没有心理建设,物质的建设,便感困难。”此文发表后,郭沫若、田汉等相继撰文驳难。巴金虽未驳斥,但就在此时,他读到了赖神甫的论文《在西方的山巅上》,文中引用林语堂的观点。林氏问这些人为什么这样特别关心提高世界生活标准,而忽略了提高道德标准呢?巴金读完得出结论说:赖神甫同林语堂一样,都主张提高道德标准,反对提高生活标准。故此撰文批判,赖诒恩提笔反诘,论战就此展开。 第一回合:亟待提高的是道德标准还是生活标准? 巴金在1943年12月17、18日发表《一个中国人的疑问》,他说:赖神甫同林语堂一样,都主张提高道德标准,反对提高生活标准。巴金认为“提高道德标准”是统治阶级和帮闲阶级最喜欢讲的,平民从来没有发过这样的呼吁,统治阶级的道德建设没多大用处,是因为他们对“道德”并不理解。巴金质疑:我们的道德标准在什么时候降低了呢?现在的标准又是在怎样的程度上呢?巴金认为神甫只谈道德的堕落,而对道德生活为何降低没有说明。巴金说:“道德的堕落便是从大多数人生活标准的降低这一事实来的。”救济的唯一方法正是提高生活标准。 然后,巴金从近代功利论、直观派哲学家和进化论这三派来介绍研究道德的学问——伦理学。巴金称自己相信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道德学说。具体来说就是“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读,有工做”这五点。巴金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是建立在功利的“天国”这种“酬劳的允许”之上的。他提出了以下质疑:“为什么要有‘地狱’的威吓呢?单是‘爱的福音’不能改造世界吗?在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大部分西方国家中,为什么到现在还会有赖神甫所说的‘堕落现象’?为什么基督教的两大基本原理‘平等’和‘对于危害的宽恕’,会被中世纪教会所反对,为什么到现在它们在一般信奉者中间会成为具文?为什么这个入神,这个伟大的道德教师的‘山上垂训’常常会被忘记,而单是仪式神话,天国的传说,却普遍地存在着呢?”接下来,巴金声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道德标准并未降低过,面对战火中的苦难,“撇开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痛苦来谈道德,等于抓起一具枯骨来硬给他装上一个灵魂!”最后,巴金用抗战中的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向这位英国神甫提出了质疑。 几天后的12月23日,赖诒恩发表《走向较好的世界——赖诒恩神甫答巴金先生》,回应说他和巴金相左的地方只是在于他们对“生活程度”和“道德标准”理解的不同。赖诒恩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甚至包括从来没听到过任何道德哲学的人都在渴望人变得更好。“今日世界上这些东西(更诚实、更公正、更爱真理)的需要改善,在我看来殊无证明的必要。他同意说对饥饿线上的人民只谈道德是一件残酷而无用的行为,但这对比较道德和生活标准哪个更重要并没有关系。即使巴金所说的“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读,有工做”都达到,人类仍需提高道德标准;但相反地“假如公正和人道被实行而凶暴与贪婪被消灭了之后,则提高生活程度一类的话也不需要再谈了”。赖认为阻挠人类幸福的不是财产、机会、机器或资源的缺劣,而是缺少“善意的增加”。 接着,赖诒恩说他和巴金都同样悲痛地感到人类的苦难,但是改变的根本方法仍在于“人类本身有更大的善意”。“我们现在正计划着消弭战争,……祛除贫乏,和实现世界和平——所有同样的计划以前都失败了,我们能如此乐观,希望现在可以成就这些东西吗?惟有人类比以前更愿意做完成这些东西所必要的牺牲,这目的始能达到。现在,人类或各国是否有做这些牺牲的迹象呢?……就我个人来说,我看不见这种迹象的丝毫。但是因为一切都以它为依据,所以我期待道德标准的提高比期待任何旁的东西更逼切。唯有这才能使这种迹象有望。”因此,他谈到提高道德标准的方法,“唯有通过宗教始有可能”。 第二回合:道德还是财富,何者更好? 对此,巴金在12月26、27日发表《什么是较好的世界》回应:“赖诒恩神甫的答复很使我失望。”巴金着眼于当下的苦难,认为赖诒恩的观点没有爱和同情,“只有约旦河施洗者的威吓和警告,这甚至还与耶稣的教训与行为相反,耶稣实际上是一个最有人性的人神。基督教在罗马势力的摧残下能够发展,就全靠了这一点人性”。巴金借此阐述他对基督教的看法:“基督教当时是以反抗富人堕落之贫民的新宗教这个姿态出现的。它提倡对受压迫的牺牲者之爱来代替对一个复仇上帝之恐惧和对体现自然界恶势力的人格化的神之恐惧。它的道德教师不是一个复仇的神,不是一个僧侣,也不是一个知识阶级的思想家,他只是一个平民,一个简单的木匠,它的最初的信从者里面并没有罗马人。” 对于什么是较好的世界,巴金又回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书读,有工做。”对于如何走向较好的世界,巴金拒绝了宗教:“宗教能给人以心灵的慰安,却不能满足人的饥饿。”对于赖诒恩的唯一方法——“人类本身有更大的善意”,巴金认为“单是好意不能完成什么事情,犹如单是善心绝不能治人重病”。之后,巴金以宗教裁判所为例子对“撇弃了爱,撇弃了人民的幸福来谈宗教”进行了鞭挞。文末,巴金用耶稣的话对赖诒恩提出了警告:“‘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这是仁爱的主的声音,也正是对他的仆人们说的。或者准备跟他走进天国,或者离开他去吧——在宗教的仆人面前,再没有第三条路。”